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研究
【摘要】:叶维廉的诗性美学思想,既融汇了中西美学思想及文化间共同的文学规律和美学特质,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精神和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包含诗歌创作、文学批评、诗歌翻译、现代绘画等多种创作观念和鉴赏方法的系统性美学理论,有较为鲜明的诗性思维和诗性智慧的特征。它以道家美学的审美境界和阐释方式为理路,注重对中国美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重新诠释,由此形成的诗性思维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中西美学传统局限,为其进入现代世界美学理论空间创造条件。本文是在梳理和分析叶维廉美学思想理论脉络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勾勒出叶维廉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思想特质及构成方式,尝试探索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转化和发展问题。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梳理了学界对叶维廉美学思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其诗学的独特魅力是以两种语言的互译、两种审美方式的比较和汇通寻找中西文化共同的美学规律,挖掘中国古典诗学独具风貌的语用特征和美感境界。本文认为对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研究应兼容中西视野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破解单一文化理论的设限,以实现中西文论真正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第一章,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追溯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会通、探讨“五四”时期现代主义思想的承继关系、阐述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对叶维廉诗性美学的影响。叶维廉诗性美学并非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特质和话语方式的简单沿袭,是从中西方文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入手进行的整合与创新。作为一处开放的思想、意义空间,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呈现出动态的生成变化趋势,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五四”时期文学革命思想、西方象征主义、新批评主义、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等多重思想共同构成了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来源的复杂性。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具有中国传统美学“创造性转化”的特点,它所昭示的文体和话语形态打开了美学思想研究的新视野。第二章,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的内涵特质。诗性的精神方式在中国古代世界的延续塑造了中国文化独特的深层结构和外观形态。叶维廉的诗性美学思想延续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感悟方式、表现手法和生命境界,围绕“诗性”的内在精神和价值取向进行探索,形成一种兼具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特色,具有中国诗性文化品质和话语特色的美学观念与主张。叶维廉诗性美学呈现出的特色包括:“以诗说理”的阐说方式;以感悟为主,包含逻辑分析的科学思维方式;灵动含蓄的语言特征以及修辞色彩浓郁的诗化风格。第三章,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的多元呈现。叶维廉的诗性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可置于具体文本的思考、研讨之中。叶维廉的诗歌创作融合了中西方诗歌的语言策略和呈现方式,既有中国古典美学的烙印,也受到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力图找到古典诗歌意境与西方象征主义表现手法之间的连接点。在诗歌批评方面,叶维廉将西方诗学概念移植到中国传统的文论语境之下,为传统批评术语增加现代内涵,扩大了原本美学概念的范围和边界,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西方文论进行内部沟通,呈现吸收共溶的局面。在小说美学方面,叶维廉注重挖掘诗歌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共通性,用诗的艺术探讨小说美学境界和表现技巧,激活我国传统批评思维,创造出兼具中西诗学批评特点的诗性批评。叶维廉的诗歌翻译模式尽量保持对意象的呈现和复原,竭力避免分析和指示,减少陈述性的话语,保留原诗中的意象在译诗中对举呈现,使译文中的事物也能够像原诗一样“如在目前”,最终回到诗歌本身的感受力之中。第四章,叶维廉与海外学者诗性美学研究的比较。主要对比叶维廉与刘若愚、宇文所安、叶嘉莹几位海外学者在诗性美学方面的主要观点。本章首先确定海外诗性美学研究的内在基础,随后概括几位海外学者在文化身份和审美规律方面的相似性。通过探讨叶维廉与刘若愚、宇文所安、叶嘉莹在诗性美学理论选择、美学批评、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同异之处,总结当今海外学者参与全球美学理论建构过程中的尝试。最后,作者对文化视野下的中国诗性美学的重建提出思考: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学诗性思维特质和文化精神资源的前提下,通过与西方诗学的互动拓宽中西文化的对话思路,从而为中国现代美学进入世界美学理论空间创造契机。结语部分,在西方美学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之下,中国文论界一直在思考建立超越中西美学传统局限的当代中国新美学,叶维廉诗性美学对于激活中国传统美学资源的有效部分,使之进入现代世界美学理论空间具有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