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摘要】:心理健康是当代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基
本保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要求教师具有健全心理素质的
呼声愈加强烈,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可能培养造就出高素质
的人才,而心理健康作为衡量人心理素质的重要评价指标,必然引起政府
部门的重视和研究人员的关注。教育部1999年8月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
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把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
育、特别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教师作为施教者,其
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自身的生活幸福和工作成就,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
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而,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决定心理健康教
育、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
国内目前有关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并不少见,但大多拘泥于对教
师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或只是针对一般影响因素来讨论,缺少对小学教
师心理健康水平及其重点因素进行系统性研究。我们认为教师所面对的应
激源、应付方式的不同与其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以往对这些问题
的研究涉猎较少,尤其缺乏系统实证研究。本研究就是力图通过对小学教
师的生活事件(应激源)及他们对这些生活事件的认知和反应(应付)进
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对可能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多种因素进行相关探
讨,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改善提供实证性依据和理论支持。
本研究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生活事件量表(LES)、应付方式问
卷,对河北廊坊和陕西西安的347名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测查。其中男性
61人,女性286人;城市教师181人,农村教师166人;中专学历教师274
人,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教师73人;公办教师274人,非公办教师73人。
本研究的全部数掘运用SPSS(version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研究结
论如下:
l、本研究的347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国内普通人群好一些。
2、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在各因于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男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高于女教师;31—40岁年龄阶段教师的心理
问题比 20—30岁和41岁以上年龄阶段的教师多一些。教龄为 10—19年的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其他教龄阶段的教师差一些。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教
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中专学历的教师;公办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非公
办教师高一些;城市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经济收入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只在相对意义上起作用。
3、不同群体教师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源)总值、家庭问题、工作问
题、社交问题方面的负性事件值存在差异。其中心理不健康组教师的负性
生活事件总分高于心理健康组教师;农村教师的负性生活事件多于城市教
师;女教师的负性生活事件总量多于男教师;教龄为10刁 年教帅的负性生
活事件总量比其他教龄阶段的教师多。本研究证明了生活事件是影响心理
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4、不同群体教师的应付方式不同。男教师倾向于运用“解决问题”、“求
助”等成熟的应付方式,女教师则较多运用“自责”、“退避”、“幻想”等
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年龄在 3 140岁之间的教师倾向于运用不成熟的应付方
式,年龄在41岁以上的教师倾向于运用成熟的应付方式,年龄在20-30岁
之间的教师倾向于运用多种应付方式:城市教师较多运用成熟的应付方式,
而农村教师则较多运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倾向于
运用成熟的应付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低的教师则较多运用不成熟的应付方
式。
5、教师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各因子与SCL-90
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呈正相关,即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
6、教师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密切相关。其中“解决问题”与SCL习0
各因子均呈负相关;“自责”、“幻想”、“合理化”与SCL-gO各因子呈正相
关。
(二)建议
提高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l、教师自身方面。教师自己要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通过自学、培训等
方式获取心理卫生知识及自我调适、自我管理策略,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
质。增强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技巧,使影响心理健康的紧张和压力及时得以
释放。特别是女教师更要注意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运用解决问题、求助
等积极的应付方式来应对工作、学习和R常生活中的各种应激源。
2、学校方面。学校应实行科学管理,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校
领导要体察民情,了解不同群体教师的需要并尽可能的满足其需要。教师之
间要加强沟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应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加强对
教师的心理卫生教育并为他们提供完备的心理服务,使其心理问题及时加
以解决。
3、社会体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