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蟋蟀总科昆虫发声器及鸣声时域特征的研究

谢令德  
【摘要】:鸣声是发声昆虫作为其通讯的主要方式之一。昆虫利用呜声使种内 个体保持信息交流,种间保持生殖隔离。不同种类的昆虫,鸣声特征不同,进一 步反映在与产生呜声的发声器结构存在差异。所以研究其鸣声特征与发声器的 结构,对于揭示昆虫各类群的起源进化和系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昆虫 分类提供新的佐证。以下从三个方面对论文内容做简要介绍。 一、昆虫发声器及鸣声研究现状 1.昆虫的发声机制 昆虫在长期进化中,不同类群形成了不同的发声机制。每个类群的发声机 制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对其生存和繁衍后代具有一定意义。对其发声机制的 研究,不但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理解其行为意义,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分析昆虫鸣声信号及种类间的差别。总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五种发声方式:即 昆虫身体敲击其它物体发声、膜振动发声、空气在昆虫体内运动发声,摩擦发 声,鸣声是另一种活动的副产品。摩擦发声存在范围广泛,被称为真正意义上 的发声,论文作了重点介绍。 2.影响昆虫发声的因素 昆虫发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内部和外界因素共同对发声起作用。概括起 来大致如下:①受物种遗传特性的影响;②受性别的影响,就发声昆虫来看, 大多数种类仅雄性发声,而雌性不发声,但也有一些类群或种类,雌雄性都发 声,如蠢斯总科的露蠢科、拟叶蠢科、蚤蠢科、距蠢科雌性发声;③受虫体发 育程度的影响。多数种类仅成虫才发声,这说明受性成熟的限制;也有一些类 群或种类不受性成熟的限制,在幼虫期和蛹期也可以发声;④受神经、肌肉组 织的协调,这方面以直翅目和同翅目蝉类昆虫研究最为透彻。⑤受来自同种或 异种其它个体的各种行为刺激;③受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诸如一天中的光照、 温度、湿度、风力等因子。光照因素主要影响鸣虫的鸣叫时间。温度对鸣虫的 且 鸣声特征影响很大,在两个极限温度之间,昆虫鸣叫的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 快,许多研究指出,脉冲率、脉冲组率跟温度呈线性关系增加。湿度对呜虫发 声的影响因类群而异,据研究,湿度对蝗总科昆虫的发声有很大的影响,而对 蟋蟀类昆虫影响不大。 3.昆虫鸣声的类型及其生物学意义 昆虫的声行为由两方面的反应所引起:一是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其鸣声非形式化,属低级行为的形式,大多数此类鸣声具报警、攻击信号的性 质;二是各种生理状态如饥饿、交配、寻偶等所引起的反应,其鸣声具有一些 重复的基本音节,特征形式化,此类声音用于传播大量信息,大多数群聚信号、 召唤信号、求偶信号、交配信号、识别信号、发现食物和指示巢位信号等属于 此类。有关昆虫鸣声的类型及功能的分析,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Matlhewa 等(1978)曾对 Dumortier(963)和 Alexander(967)的鸣声类型及功能的分类 系统进行了修改,提出了4种声行为门种类型的分类系统。每一种类型具有确 定的功能及意义,保证其所属声行为的实现。在这些呜声类型中,召唤声最具 种的特异性,其鸣声节律非常固定,是种内个体间最常见的远距离通讯方式。 同域性的不同种类在同一时期内的召唤声各不相同,没有一种可以引起混淆的 信息内容,所以这种呜声类型常被用来种类鉴定。 4.昆虫呜声机制的进化及呜声的作用 呜声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在天敌、取食、环境因子等选择压力下,为了生 存和繁殖的需要,呜声机制发生了相应的进化。如有些鸣虫为了躲避天敌的侵 害,通过多种途径躲避天敌,包括鸣叫时间与天敌发生时间错开;减少呜叫时 间,模拟捕食天敌昆虫的形态或鸣声,产生与天敌相同频率的声波干扰扑食, 呜叫时展示警戒色等。多数呜叫昆虫种类,为了保护雌性繁殖后代,仅雄虫鸣 叫,雌虫不呜叫。发声机制的起源和进化,一般认为可能是一种运动意向的改 变。 昆虫鸣声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昆虫通讯中的作用,因为声信号容易 形成完美和有效的重要信息,传播方向和范围适于同伴接收,传播速度快,抗干 扰能力强,具潜在的创造新形式能力,在不停止其它活动的情况下即能接收声 信号,所以昆虫选择声音作为其主要通讯方式。二是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呜 声具有种的特异性和专一性,遗传性,不是通过学习可以改变声音形式。在物 种形成中,重要的是生殖隔离的形成,而鸣声除天敌外,几乎全部只有同种个 体间识别,其它种不能识别,所以是一个很好的生殖隔离方法。那些形态十分 且二 相似的近缘种,形态上几乎难以区别,但其鸣声差异明显。鸣声分化先于形态 分化,最后导致新物种形成。 5.蟋蝉总科的鸣声及其发声器研究概况 A.蟋蟀总科的发声机制 据目前报道有两种,即雄性双前翅摩擦发声机制和雄性双前翅轻击发声机 制。摩擦发声机制目前争论较多,主要有两种假说,即时钟摆轮机械模型和翅 下空气腔共振与听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蒋锦昌,陈浩,徐慕玲;黑蝉(C. atrata Fabricius.)辅助发声器的动力学特性[J];中国科学B辑;1989年12期
2 石福明,杨培林,蒋书楠;鼻优草螽和苍白优草螽鸣声和发声器的研究[J];动物学研究;2001年02期
3 芦荣胜,杨培林,石福明,李成华;历山自然保护区四种蟋蟀鸣声结构的比较研究(直翅目:蟋蟀总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2年03期
4 李娜;;蟋蟀的鸣声通讯[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何忠,陈念丽;北京地区五种常见鸣虫的鸣声结构[J];动物学报;1985年04期
6 蒋锦昌,刘向群,杨新宇,陈浩,徐慕玲,唐欢;斑蝉(Gaeana maculata Drury)鸣声调幅特性的衰变及其发声机制的分析[J];声学学报(中文版);1994年04期
7 李金钢,何建平,王廷正,闵一建;甘肃鼢鼠鸣声声谱分析[J];动物学研究;2000年06期
8 姜仕仁;杭州植物园秋季夜间昆虫群落的声音监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芦荣胜,石福明,黄原;四种蝗虫雄性鸣声的比较研究(直翅目,蝗总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4年04期
10 蒋锦昌;;蝉类的鸣声和“气喇叭”[J];大自然;1994年03期
11 曹凤勤,程立生;昆虫鸣声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概述[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2 芦荣胜,石福明,杨培林;两种米纹蝗雄性鸣声的比较研究(直翅目,蝗总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3年03期
13 蒋锦昌,聂世芳,刘莉君,徐慕玲,孙巍,刘向群,王强;黑蚱蝉(Cryptotymrana atrata Fabricius)发声装置的结构和功能[J];声学学报(中文版);1987年01期
14 姜仕仁,丁平,王亦生,诸葛阳;山鶺鴒繁殖期的领域鸣唱特征分析[J];生态学杂志;1999年04期
15 石福明,杨培林,杜喜翠;日本条螽不同地理种群雄性鸣声的比较研究(直翅目,露螽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3年03期
16 陈道海,袁肇友,杜金球,陈华絮;迷卡斗蟋鸣声的声学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J];昆虫学报;2005年01期
17 俞清,刘如笋;鸟声研究介绍──国内外综述[J];动物学杂志;1995年01期
18 田地;鸟儿为谁而歌[J];科学大众(中学版);2004年03期
19 韩联宪,杨岚,郑宝赉;白腹锦鸡鸣声的声谱分析[J];动物学研究;1988年02期
20 沈钧贤,关力;硕螽(Deracantha onos)的发声与听觉[J];声学学报(中文版);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福明;庞春花;;日本条螽鸣声的研究[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李杰;李东风;汪大伟;乌旭;加米拉;蒋锦昌;;切断支配鸣肌的运动神经(NXIIts)对金翅雀鸣声语图的影响[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方艳;张海春;王博;;鸣螽科的中文译名问题[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左明雪;;鸣禽脑的性双态性发育和神经可塑性[A];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沈钧贤;余祖林;邱强;徐智敏;;雄蛙鸣声与环境噪声[A];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谷京城;王强;邢巍巍;王雪峰;;Person手术发音失败3例分析[A];第三届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7 田华;林书玉;;自然状态动物鸣声录音信号中有效声信号提取的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田静;;前言[A];中国声学学会2001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1]论文集[C];2001年
9 ;北京地铁5号线盾构隧道成功穿越地坛[A];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新发展——《都市快轨交通》理事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培;;咽反射敏感性的分级测定及探讨[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谢令德;中国蟋蟀总科昆虫发声器及鸣声时域特征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恺;中国蟋蟀总科昆虫RAPD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淑玲;丹顶鹤繁殖行为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4 姚青;多功能昆虫鸣声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及其在褐飞虱声通讯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5 周志军;五种螽蟖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与直翅目谱系基因组学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霞;朱鹮(Nipponia nippon)鸣声特征及交尾鸣声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李晓强;吉林省蟋蟀总科昆虫分类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孟莉;纯色山鹪莺(Prinia inornata)和黄腹山鹪莺(P.flaviventris)性别的分子鉴定和鸣声差异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夏长君;普通鳾(Sitta europaea)鸣声声谱特征及生物学意义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平;温度和体大小对棘胸蛙鸣声的影响及其地理变异[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6 田华;鼠类鸣声的人工神经网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山;河北常见螽斯与蟋蟀鸣声与发声器结构[D];河北大学;2010年
8 邱立新;低频声波在锅炉中清灰、除渣的应用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1年
9 隋艳晖;蟋蟀鸣声及其行为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10 韩彧;不同鸟类叫声特点及断鸣管神经支对叫声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施玲;鹿鸣声中,身残志更坚[N];东方城乡报;2011年
2 张伟 首席记者 郭春华;头雁高飞鸣声响[N];盘锦日报;2011年
3 刘斌 杨育平;氮气发声器测试技术安全环保测试成本低[N];中国石化报;2009年
4 ;宇宙在“嗡嗡”轰鸣声中诞生[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廖鞠庚;为公司放货鸣声不平[N];中国商报;2001年
6 新华社记者 郑金发 怀成波;美战机轰鸣声震耳欲聋[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通讯员 任希荣 本报记者 王慧敏;隔山犹闻凤鸣声[N];中国邮政报;2004年
8 新华社记者 吴杰 通讯员 贾国祥 曹兴章 陈再详;他们,在地下147米深处值勤[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浙江 钟武军;改固定电话振铃声为鸟鸣声[N];电子报;2006年
10 熊毅;导弹、美元和人民币[N];国际金融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