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科部分种类分子系统学以及光肩星天牛等害虫天敌与不育技术的研究
【摘要】: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1853)和黄斑星天牛A.nobilis(Ganglbauef,1889)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极为相似,总是混生在一起,有人认为是一个种,有人认为是两个种,一直存在争议。据了解,宁夏许多研究者未将这两种天牛区分研究,论文中的“光肩星天牛”实际上都包含着“黄斑星天牛”的个体,实际研究中也的确很难准确区分这两种天牛,因为时常发现既不属于光肩星天牛,也不属于黄斑星天牛的中间类型。本项研究首次利用RAPD技术和同工酶电泳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更好地进行区分,同时对天牛科2亚科7属11种昆虫进行了RAPD研究。通过多次引物筛选试验,从33种引物中筛选出6种对多数天牛都能出带的引物(S4,S8,S22,S24,S105和S823)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
通过RAPD技术和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两种天牛应归属为同一种的结论是正确的,并正式对光肩星天牛这个种下是否存在三个型的问题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认为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同属一种,这两种天牛应统一称为得名在先的光肩星天牛,得名在后的黄斑星天牛为其同物异名。而在光肩星天牛这一种下,可分为三个型:白斑型、黄斑型和黄白杂合型。并拍出实体照片,对这三个型进行了详细说明。
宁夏、甘肃、内蒙、河北、山西、陕西等北方地区以杨树为主的农田林网已遭到光肩星天牛的毁灭性危害,最近已波及到青海省。因而寻求彻底控制此天牛危害的办法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Zacher)一直严重危害着桑、果等经济林和多种蔷薇科观赏植物及花卉,常造成叶片卷曲、发黄、脱落,甚至整株死亡,致使经济林大量减产,园林花卉严重受害,损失极大;因其极易产生抗药性而使许多国内外农药研究者和厂家不断更新药剂,耗资巨大却防效不佳;因而探索无抗药性的方法也是当务之急。
本次研究,首次对光肩星天牛和山楂叶螨进行了不育剂防治法的探索,提出了一整套可行的研究方法;筛选出CSII不育剂效果最好并得出其最佳浓度,同时
基本搞清了该不育剂的毒理学,并在小面积林间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在该天牛
和叶螨不育技术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探索出了较为简便的调查天牛天敌昆虫和研究天牛生命表的可行方法,为今
后对蛀千害虫进行同类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宁夏地区光肩星天牛的天敌昆虫
进行了调查,然后对其中最有利用价值的一种天敌—一花绒穴甲 Pastarcus
可hcf帅orojd“Oa irmaire)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这为今后作好该天牛的生物防
治打下了基础。
光肩星天牛受辐雄成虫精子活力研究表明,在适宜辐照剂量下,受辐雄成虫
具有正常的精子竞争力,这为实际应用雄性不育技术防治此天牛打下了理论基
础,一旦解决了人工大量饲养出活力正常天牛的问题,即可进行雄性不育枝术林
间应用试验。
得出了“以 CS 11不育剂 2 0倍液喷雾使用效果显著”的结论,这为防治光肩
星天牛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由于在不育技术应用之后,第二年即使不喷药也
会产生一定的不育天牛成虫与已经数量大减的正常天牛成虫竞争交配而产生不
育效果,困而防治效果将会维持较长时间。此方法简便易行,避免了其它防治法
费工耗时、不易大面积推广的致命弱点,将在突破天牛防治难关中起到关键作用。
得出了“以 CS 11不育剂 10 0倍液喷雾防治山检叶螨不育效果显著”的结论,
止匕法简便易行、不易产生抗药性,可避免化学防治极易产生杭药性的问题,困而
将在大面积防治此叶螨中起到重要作用。
CS 11不育剂的毒理学研究表明,该不育剂为中等毒性,对人、畜较安全。可
在防护林、非食用经济林中采用该不育剂喷雾使用。这对在防护林、非食用经济
林中大面积应用此不育剂,以克服其它防治法难以大面积推广的问题,有着重要
意义。
CS 11对家蚕的安全性测定表明,对大量养蚕不制蚕种的桑园来说,可以使用
该不育剂1%以下浓度的溶液在桑园喷雾防治该叶螨。这对在非制种桑园内大面积
应用此不育剂,以克服螨类抗药性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
|
|
|
1 |
姜文胜,徐荣,康忠,唐桦;CSⅡ不育剂喷虫体和喷枝段对光肩星天牛不育性的影响比较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4年06期 |
2 |
张仲信;光肩星天牛生活习性及防治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64年03期 |
3 |
曹建军;张月琴;马学军;王儒贵;赵万华;杨忠明;查文明;薛金琦;;灭蛀灵防治光肩星天牛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1992年06期 |
4 |
郎杏茹,魏佳宁,董丽芬,邵崇斌,王惠英;光肩星天牛发生期测报的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96年04期 |
5 |
阎浚杰;;光肩星天牛中国东部分布区的调查[J];河北农学报;1982年03期 |
6 |
王淑欣;;光肩星天牛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7年10期 |
7 |
王桂莲;付林巨;于长城;;防治光肩星天牛成虫的药剂筛选及试验[J];中国林业;2011年03期 |
8 |
阎浚杰;;光肩星天牛在河北省垂直和平面分布的调查简报[J];河北农学报;1983年03期 |
9 |
;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措施[J];林业实用技术;1965年24期 |
10 |
唐桦,刘益宁,马国骅;宁夏地区光肩星天牛天敌种类调查初报[J];森林病虫通讯;1996年01期 |
11 |
王酉之;鼠类不育剂的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1998年03期 |
12 |
慕宗昭,尹若波,祁诚进,张瑞波,于加良;集约经营杨树人工林中光肩星天牛不成灾原因的探讨[J];林业科学;1999年S1期 |
13 |
毛生和;光肩星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J];内蒙古林业;2000年08期 |
14 |
张玉平,于立增,张宝贵;四种农药使用打孔注药防治光肩星天牛的药效分析[J];天津农林科技;2004年02期 |
15 |
金志民;杨春文;金建丽;刘铸;;光肩星天牛在牡丹峰自然保护区的发生与危害[J];中国森林病虫;2009年04期 |
16 |
张明煌;祁新华;石存信;;光肩星天牛为害木伐倒后的熏蒸灭虫试验[J];山西林业科技;1984年04期 |
17 |
刘随存;;光肩星天牛发生规律及防治[J];山西林业科技;1987年03期 |
18 |
孙金钟,赵忠懿,茹桃勤,钱振国,宋小菊;栽植苦楝隔离带和糖槭诱饵树防治光肩星天牛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1990年02期 |
19 |
魏裕峰;;伊盟防治光肩星天牛工作进展顺利[J];内蒙古林业;1991年09期 |
20 |
高瑞桐,李国宏,王克东,孙金钟;光肩星天牛成虫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