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信号在准多孔介质中的传播及害虫弱声信号特征分析
【摘要】:
储粮害虫声测报技术是近年来生物声学学科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与传统的储粮害虫检测方法相比,害虫的声测报技术作为一种快速、实用的新方法,正日益受到重视。在国外,通过监测储粮害虫声信号能够实现对储粮害虫侵害程度的量化,但在害虫声信号识别害虫种类方面的工作却鲜有报道。在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为了深入研究和有效监测粮堆内部深层害虫发出声信号的传播特性,本文首次采用驻波管法,对声信号在不同种类、不同厚度粮食中传播特性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并且进一步推广、发展了多孔介质中声传播理论,建立了粮食中声波传播模型。在声信号识别害虫种类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对五种主要储粮害虫弱声信号(爬行声信号)进行了特征分析及识别,这一研究内容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灭虫措施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及早确定防治对策,降低储粮损失。
为了有效地研究储粮害虫所产生声信号在各种粮食中的传播特性,本文采用驻波管法,对十一种不同种类粮食在不同堆积厚度情况下的吸声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粮食吸声特性与其颗粒的大小、形状、排列方式及粮食堆积厚度等有关,存在一定的规律,得出如下结论:同一厚度下,颗粒大的粮食较颗粒小的吸声性能差,颗粒由大到小,吸声系数峰值频率向低频方向移动;球形颗粒粮食较长形颗粒吸声性能差。粮食厚度也是影响其吸声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粮食厚度增加,吸收频带加宽,低频吸声系数增大,最大吸收峰个数增加,并向低频方向移动。大颗粒粮食的平均吸声系数普遍较小颗粒的平均吸声系数小,颗粒大的随厚度继续增厚,平均吸声系数增加的趋势却很弱,而颗粒小的随厚度增厚,其平均吸声系数一直呈增大的趋势。粮食吸声性能与其颗粒形状、大小有关,而受粮食品种影响甚微。
本文提出了粮食的吸声机理模型:当声波入射到粮堆表面时,认为主要由两种机理引起声波的衰减:一种是多孔性吸声机理。首次建立了准多孔介质的概念,可将堆积的粮食看作准多孔介质(颗粒介质),透入粮食内部的声波在孔隙中传播时,由于粘滞性和导热性的效应,把声能逐渐变成热能耗散。另一种吸声机理来自亥姆霍兹共振腔。一定厚度的粮食可看作是一种组合式共振吸声结构,每层认为由许多个单独亥姆霍兹共振腔并联而成,而层与层的共振腔为串联关系,表现为共振性吸收,出现了共振吸收峰。因而,粮食吸声性能介于多孔介质和共振吸
声结构之间,是在上述两种机理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对声波的吸收。
本文以广义出叭理论为基础,对Bi叶理论中忽略双相介质间热效应的问题
进行了修改,将Johnson的多孔介质中声传播模型进行了推广改进,将其用于准
多孔介质中,建立了粮食颗粒中声波传播理论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对粮食吸声系
数的理论计算值与驻波管法测得实验值吻合较好。
考虑准多孔介质声传播中存在空气与颗粒间的粘滞力和惯性力,推导出准多
孔介质中孔隙动态曲折度函数表达式。进一步考虑准多孔介质声传播中同时还存
在空气与颗粒间的热效应,推导出准多孔介质中空气动态压缩率函数表达式。给
出了准多孔介质中吸声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它是动态曲折度和动态压缩率的函
数。
利用准多孔介质中声传播模型,计算了堆积一定厚度的黄豆的吸声系数理论
值。将粮食中孔隙看作既有圆柱形又有狭缝状是本文建立的一个新模型,这一模
型与实际符合较好。
本文研究分析了五种主要储粮害虫弱声信号。害虫声信号采集系统由日本产
TEAC*;四通道录音机(数字记录仪)记录害虫爬行声信号,数字示波器将声信号
转变为数字信号送计算机存储,由MATLAB软件对数据文件进行信号处理,包括信
号的再现、放大、滤波、小波去噪、功率谱分析等工作。
由五种害虫时域信号可见,信号间差异比较明显,杂拟谷盗爬行声脉冲最密
集,赤拟谷盗次之,谷羹最次,这可能与害虫爬行时速度快慢有关,锯谷盗和长
头谷盗是两种体积较小、爬行较快的害虫,其爬行声信号较难采集,但从去噪后
的时域图中仍然可见到保留下来的信号成分,由于两者爬行较快,信号都表现得
较为杂乱、无规律。五种害虫声信号功率谱幅值(能量)也明显不同,幅值由大
到小依次为赤拟谷盗、杂拟谷盗、谷蠢、锯谷盗、长头谷盗。认为害虫爬行声能
量与其体重成正比,体重大的害虫具有较大的振动能量。五种害虫声信号的峰值
频率和主要频域范围也存在差异。五种害虫时域及频域信号的差异是害虫种类差
异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