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试论本真的存在

徐瑾琪  
【摘要】: 存在问题作为哲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历来是很多哲学家探求的重点,其中为数不少的哲学家甚至为此穷其一生。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论述,为哲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引发无数的学者追随着他的脚步去探究存在的真意。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只是执着于“存在者”。他向传统挑战,要求我们重新思考这一问题。因此,他认为有重提“存在”的必要。海德格尔认为对“存在”的探究应从存在者本身入手,这个存在者就是提问者本身——“此在”。这样才能揭示出“存在者之为存在者”,也就是撇开存在者的这样那样的属性和领域不问,只就存在本身来看待存在者,继而最终揭示出本真的存在。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前后期关于本真存在的思想梳理,试图沿着海德格尔的路去“思”本真的存在为何?在海德格尔前期的研究中,他以独到的方法为我们提出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常人”。在海德格尔看来,作为“此在”的人不可逃避的沉沦于非本真的状态——“常人”中。但海德格尔认为本真的存在并非不可能,因为有“良知”存在,“良知”呼唤此在回到本己的存在中来。良知的呼唤使得“此在”直面自身,直面作为此在的人的有限性——终有一死的有限性。由于认识到死亡,使得作为此在的人开始筹划人生,力图使生活成为此在的人的“个人化”的生活,成为不能为常人所替代的生活。在海德格尔后期的思想中,通过对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技术时代的状况的分析和深刻反思。海德格尔认为,在技术时代人已经远离了本真的存在,因此他提出了让技术回到本身,让人回到本真的存在中。海德格尔还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诗意的栖居。这一概念是与技术的栖居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在他看来,诗意的栖居就是本真的存在,诗意的栖居使物成为了物,使人成为了人,使天空成为了天空,使大地成为了大地。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在今天这个人文精神相对缺失的时代,有其十分深刻的意义,它使人们能够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及意义,以期呼唤出新的多姿多彩的生存样态。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海德格尔前期对本真的存在的思考。海德格尔是从非本真的存在的角度对本真的存在进行揭示。海德格尔认为,了解“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状态是分析存在的关键,因此他从“此在”入手分析存在。海德格尔发现作为此在的人淹没在“常人”中,因此必然处在“非本真” 的状态中。是“良知”把此在从非本真的沉沦中带回,人不再躲藏在“常人”中, 而直面着自己的死亡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海德格尔最终探寻出本真的存在就是 “向死而生”这一富有悲剧性的结论。但是,海德格尔所指的“向死而生”中包 含了直面人生有限性的勇气与力量,并非单单是对死亡的恐惧与无所作为。 第二部分主要阐发了海德格尔后期对本真的存在的探究。海德格尔主要从技 术的角度对非本真的存在进行分析。用传统的观点来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 了人的生存方式,无疑是人类无可厚非的功臣,但是海德格尔却认为技术是把人 类置于非本真存在的祸首。但他并非主张传统的对技术进行克服的观念,即去掉 那些对人类不利的因素,而最终获得对技术的完全控制。海德格尔认为人所要做 的是对于物的泰然任之和对于神秘的虚怀敞开。让物成为物自身而非人类利用的 工具。 第三部分主要就海德格尔后期所论述的“诗意的栖居”进行了梳理,这也是 对本真的存在的阐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诗意的栖居”就是对“技术的栖 居”的对抗,诗意的栖居的基本特性是“保护”和“保存”,而不是无尽的掠夺 与开发。诗意的栖居就是本真的存在,使物成为物,使人成为人,使天空成为天 空,使大地成为大地。对于这一点如何实现,海德格尔另辟溪径,他认为只有诗 人通过诗才能使诗意的栖居成为可能。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与传统的语言观很不相 同。他认为是语言自己在说,而不是人在说,正是在诗人对“存在”的言说、聆 听和应答中,说出了全新的一切,第一次传达了语言,使语言成为语言。由于诗 人的最初的言说,我们才建立了新的世界,才使我们能够“诗意的栖居”,才使 人类已经远离本质的步伐停下来,回首曾走过的路,并获得新的力量,而又重新 上路。 总之,海德格尔认为,当我们诗意的栖居的时候,我们就居住在我们的本性 中。我们也可以说,当我们诗意的栖居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本真的存在。这也 是本文的主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崔晖;;海德格尔的栖居观与陶渊明隐居观比较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李卓;;海德格尔“栖居”概念的实践意蕴[J];理论探讨;2009年02期
4 屠兴勇;;海德格尔“空间性”问题初议[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5 赵海月;王瑜;;海德格尔生态伦理思想考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6 袁红梅;杨舒杰;金丹凤;;海德格尔技术伦理思想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09期
7 胡永辉;陈爱华;;被促逼的科学家及其诗意地栖居——对一篇英语精读课文主题思想的追问[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吴玉英;;海德格尔“诗意栖居”之思[J];语文学刊;2005年17期
9 孙冠臣;;“人诗意的栖居……”——对海德格尔空间思想的解读[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陆永胜;;“诗意栖居”的再解读[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03期
11 孙淑奇;;诗意、此在、栖居——解读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J];理论界;2008年07期
12 余虹;反美学:海德格尔的入诗之思[J];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03期
13 艾秀梅;日常生活的沉沦与拯救——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J];求是学刊;2003年05期
14 周博;;人道的栖居[J];读书;2008年10期
15 吕逸新,徐文明;论海德格尔的生态思想[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6 那薇;道家虚以待物的心斋与海德格尔人本质的贫困[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7 李满;海德格尔与禅宗的互读互释[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8 郑艺;;浅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3期
19 胡云江,李中平;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生态学解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1期
20 那薇;道家的忘己之人与海德格尔人的本质[J];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会平;;论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注[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菁;;虫洞?——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余在海;;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的解读[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蓝旭;;入世的执着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李白[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5 王建军;;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自恋情结”及其克服[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敦华;;《约翰福音》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张汝伦;;关于海德格尔的两个批评[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俞吾金;;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差异”理论及其启示(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德峰;;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2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卓;海德格尔实践哲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曹万成;海德格尔前期此在观与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陈治国;形而上学的远与近[D];山东大学;2011年
8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9 孙冠臣;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瑾琪;试论本真的存在[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晓红;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肖明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伍世文;海德格尔的诗性拯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董志刚;诗的的复兴——海德格尔诗学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6 郭德君;跨越时空的对话——老庄和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7 吴书林;危险与拯救——试论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D];四川大学;2004年
8 张春玲;诗意的生活[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王玉琪;海德尔格生态美学思想批判[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郭燕;论海德格尔科学哲学思想[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嘉(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哲学:思想的移居(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作为假问题的“哲学的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洪兆惠;走进那片秋天的林[N];辽宁日报;2007年
5 清华大学教授 肖鹰;我们带汉语回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知识分子与权力的世纪之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任昕;海德格尔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诗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刘军(编辑);海德格尔与解构的政治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