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胡塞尔现象学与审美主客体关系问题

林定忠  
【摘要】: 导致传统美学走入困境而无法前行的是作为传统美学哲学基础的实体主义,正是这种实体主义哲学使得美的本质问题争讼不已,这早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共识。胡塞尔现象学因为对实体主义哲学具有颠覆性批判力量,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把美学救赎出传统美学泥潭的重要理论。 本文正是从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构成理论来完成对传统美学实体主义本质论的批判和对其进行现象学的革新性合理解释。文章第一章首先对西方哲学传统中实体主义的形成和其导致的对美学本质论的争讼不已做了概略的交代,指出实体主义是传统美学走入困境的病源所在。第二章交代了现象学对实体主义的颠覆性批判,并指出现象学理论与美学有一种先天的姻亲关系,正是这种先天的姻亲关系对美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第三章首先详细介绍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与意向构成理论。其中意识的“先验自我、意向性、意向对象”的三维静态结构说明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无法分割的平行性关系;意识的能动构成性即“意义赋予”的动态过程说明了主体对客体进行构成的功能性关系。这两方面都说明了传统美学实体主义本质论的主客截然二分思维方式的荒谬性。第四章继第三章对传统美学本质论的“破坏性”批判之后,运用现象学的意向构成理论对传统美学本质论进行革新性解释。文章此部分详细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既然现象学认为一切对象都是由先验自我这个单个主体构造出来的,那么“客观”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得来的,这其实也就是胡塞尔如何走出唯我论困境,发展到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问题。按照现象学理论,由于客观性是由交互主体构造出来的,因而证明了客观并非如实体主义美学所说的是外在物的美的特质的客观性让人们感到了普遍的美,而是交互主体构造出了美的客观性,也就是说,客观性仍是主体的一种构造,只不过这种构造不是单个主体(唯我论)的构造,而是离不开交互主体的。不是外在物的“客观”的美的特质使得主体可以感觉到普遍的美,而是交互主体因为都感觉到了物现象对象的美而产生了美的客观性。传统美学本质论的客观论颠倒了主体感受到美与美的客观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文章第五章在介绍了传统哲学实体主义的本质概念并指出它的截然对立无法调谐的矛盾之后,对“本质”概念进行了现象学的还原。在讨论了传统哲学实体主义本质论的矛盾后对现象学的本质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着指出现象学认为本质是具有可直 观性的,即它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而是可以通过直观直接得到的。在“本质可以 直观到”的立论基础上,又指明了现象学的本质的内在被构成性与先验超越性的 特征。这使得“本质”在经过现象学还原之后回到了它的“实事本身”。既然本 质是主体通过意向构成活动构成的可直观的具体物,那么实体主义的认为本质或 者是一种外在客观物或者是一种纯粹主观心灵的东西的观点的荒谬性就非常明 显了。文章试图通过对本质本身的现象学还原而在批判传统美学实体主义本质论 时取得釜底抽薪的效果。讨论“本质”究竟如何同样是研究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个 核心问题,只有对此有了一个清楚的现象学交代之后,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才 能有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余慧元;康德向现象学的逼近——从《纯粹理性批判》到《判断力批判》[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2 王军风;超越实体主义——评《回返理性之源》一书[J];江汉论坛;2000年03期
3 唐丽君;;哲学现象学话语中的主体性——论丹·扎哈维的主体性理论建构[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王振林;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理论评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5 魏树东;现象学论域中的“自我”[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张晶;;“形神”论的现象学之思[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陈胜云;;胡塞尔交互主体性思想辨析[J];兰州学刊;2011年03期
8 侯忠海;试论海德格尔对实体主义的超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9 姜永琢;;语言与“主体性”问题[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10 野家启一,彭曦;“广松哲学”的发生学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1 伍茂国;;现象学视阈中的“他者”[J];东疆学刊;2006年01期
12 徐湘霖;;从唯识认识论看现象学的意向性构成理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3 杨寿堪;实体主义和现象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14 古昊,王爱萍;现象学视域的教育学初探[J];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15 罗中起;;劳动对象化与交互主体性——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性阐释(一)[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6 黄徐平;;胡塞尔现象学的社会学效应[J];兰州学刊;2010年11期
17 林定忠;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念与普遍哲学理想[J];唐都学刊;2002年04期
18 赵卫国;交互主体性问题由理论向实践维度的转向[J];河北学刊;2003年04期
19 孙庆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重建主体性的理论诉求[J];学术交流;2004年07期
20 张艳萍;海德格尔对实体主义的超越[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春;解建峰;;分殊世界,共同关切——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对话的广阔视野[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张廷国;;现象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廷国;;重建“自然的形而上学”——试论现象学的自然观[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晓璐;彭运石;;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伍麟;;现象学对理论心理学的贡献[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悦笛;;美与日常生活:一种现象学关联[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莉;李抗;;西方心理学的人文主义研究模式[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林;胡塞尔后期发生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剑涛;我群与他群中的自我与他人[D];复旦大学;2011年
4 张尧均;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牟春;现象学视野下的移情问题[D];复旦大学;2008年
6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7 余慧元;一种“纯粹”的经验如何可能?—胡塞尔现象学经验问题的扩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9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徐献军;具身认知论[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定忠;胡塞尔现象学与审美主客体关系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黄英;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机理及其现象学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灯;海德格尔“转向”时期关于神的思考[D];北京大学;2007年
4 向修玉;当代西方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论纲[D];厦门大学;2007年
5 林栋梁;哲学诠释学的方法论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石碧球;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陶国山;现象学与罗曼·英伽登美学[D];苏州大学;2005年
8 邵艳梅;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杨卉;以身体为主体的现象世界[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顾炯;从内在时间意识到发生现象学——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一条进路[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 成中英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陈菁霞;对现象学发展过程的新思考[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现象学与我们的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子余;时光留下的最为精要东西[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倪梁康 中山大学哲学系;空间构造的现象学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李为学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德里达与现象学:论“死亡”的语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 王平 综合编译;美国后现象学之路及其最新拓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兰友利 陈焰;“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N];美术报;2002年
8 同济大学哲学系 陈家琪;超越日常度日的时间经验何以可能?(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向国宇;筑与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朱小蔓 其东;教育现象学:走向教师的教育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