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摘要】:宗教问题是当今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从全国范围看,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阶段,我国西北地区的宗教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做好西北地区的宗教工作,不仅需要宗教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也需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因为当代的宗教文化现象大都植根于历史时期,不了解历史时期宗教时空变迁的状况,也就很难准确把握当代宗教的区域特征。历史上,多种宗教广泛流行于西北地区,然而,就其对西北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说,佛教影响最大。今天,除了伊斯兰教,佛教仍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教徒最多的宗教。因此,研究历史时期佛教文化在西北地区的分布及其变迁,对于我们全面深刻认识当今西北宗教问题的由来和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寺院是僧众弘法布道的的主要场所,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历史时期,西北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公元前1世纪,佛教越过葱岭,首先在塔里木盆地广泛传播,塔里木盆地是汉魏时期西北佛教寺院分布的重心所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在西北地区渐渐增多,在以凉州(今甘肃武威)为中心的河陇地区形成了一条较为狭长的佛寺分布带,长安成为两晋南北朝西北佛教寺院分布的新兴密集地区。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隋唐王朝多次敕令“按州置寺”,佛教寺院覆及了整个西北地区。京畿道和陇右道是唐代西北佛教寺院分布的密集地带,京兆府是寺院分布的密集中心,唐长安城寺院分布的密度在中国佛教史上尚不多见。宋辽夏金时期,陕西关中、甘肃河西、宁夏银川、青海玉树、新疆吐鲁番创建的佛教寺院较多,亦是那时西北佛教寺院分布较多的地区。元代西北关陇地区佛教寺院较多,西宁卫(今青海西宁)、甘州(今甘肃张掖)和凉州(今甘肃武威)是藏传佛教寺院分布较多的地区。明清西北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以河湟地区最为密集,规模也最大,河西地区次之。
石窟是开凿于山崖峭壁间的特殊形式的佛教寺院,是西北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西北地区石窟寺规模宏大,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从现有遗存来看,西北石窟寺按地域特征可分为西域区、河西区、陇中区、陇东南区、陇东区、宁南区和渭北区。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不同区域的石窟在建筑形制和造像手法上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西域的岩石质地较松,为防止石窟倒塌,所以把印度支提窟中的舍
利塔改造为中心柱,使之起支撑窟顶的作用,同时也便于僧徒右旋礼拜诵经,中心
柱形支提窟成为西域石窟的主要窟形。基于同样的原因,西域早期的大立佛可能
是用泥土塑造代替雕刻。河西石窟石雕造像极少,这是因为受到岩石松散等自然
条件的限制,而且接近西域,故采用了西域石窟塑像和壁画并举的方法,造像绝大
部分为泥塑和石胎泥塑。以河西姑减为中心的“凉州模式”石窟,最主要的特点是
出现了中心方柱,并把中心方柱的四面分开数层开盒造像。陇中和陇东南地近中
原,石窟造像的本土化色彩比较明显,表现出更多的中原艺术风格。往往利用天然
洞穴建窟,较完整的佛盒尚未出现,造像尚未形成整体布局,这不仅是陇中区而且
是陇东南区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点。陇东地区的山岩多属砂岩,比较坚硬,宜于雕
刻,石窟造像大多以石雕为主。宁南须弥山石窟是内地保留中心柱最晚、最多的石
窟,石雕造像采用密集平行线阴刻,这种技法被称为“黄土高原”雕刻风格。西北地
区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石窟造像多姿多彩。总体看来,越靠近西域的石
窟,越有印度的特色;越靠近中原的石窟,本土化色彩越强。
佛典之翻译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基础。历史上,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在西
北地区持续了将近1000年。初期的佛经翻译多为一人暗诵传译或数人讲译同施。
随着译经事业的发展,翻译佛经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十六国北朝时期,西北各
地开始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译场。隋唐政府特设翻经院和弘法院,皇家寺院亦常常
辟为译经场所,译事极盛,译场组织益臻完备和精密。中古时期,大大小小的译场
在西北形成了西域、河西、关中三大译经文化区,长安是中古时期西北地区最大的
译经中心。佛教律藏的翻译完成于东晋时代,律学的弘传主要在南北朝隋唐时期。
北朝隋唐时期,(十诵》、《五分》、《僧抵》、《四分》诸律之学率皆流行西北地区。十
六国时代,鸡摩罗什在长安时,弗若多罗等人译出《十诵律》,莫定了此后长安成为
西北地区《十诵律》之重镇。隋唐以前,关内素奉《僧抵律》,《五分律》亦在关陇局
部地区流行一时。追至隋唐,《四分律》成为律学之正宗,长安成为西北地区律学之
巨镇,关中律学如日中天。佛教义学以南北朝时期最为兴盛,以隋唐时期最为繁
荣。十六国北朝隋唐时期,众多王朝定都长安,义僧大德普会京举,拥经讲肆,长安
义苑蜂次栉比,关中聚集一时名宿,佛教义学高于风云,河西地区稍逊一筹,其它地
区义理不名。中古西北佛教学术文化以关中最为发达,河西和西域次之,其它地区
大为逊色。
佛教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不同时期西北地区盛行的
佛教流派不同,同一时期佛教流派在西北地区的传播亦非千篇一律。汉魏两晋南
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