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

李久昌  
【摘要】:本文以古代洛阳都城空间为核心,从“国家—空间—社会”的视角,对夏宋间的洛阳都城空间形成演变状况及其机制进行了论述。内容上没有采取面面俱到的方式,而是以历代王朝建立后所要解决的都城空间建设的四大基本共同问题(都城选址、政治中枢的建立、都城社会系统的控制、都城经济生活中心的建构)和中国古代都城空间模式三大结构单元(宫城、里坊、市场)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对古代洛阳都城空间与中国古代都城空间模式之关系进行了讨论。 首先考察了古代洛阳的都城建置。在前辈学者古都定义的基础上,借鉴现代政治学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衡量古都的具体标准以及西周实行多都多都并存并重制、偃师商城和唐东都洛阳都级动态变化等观点,在此基础上,重新考定了洛阳在古代的具体建都朝代与年代,得出了新的结论。 在确定了本文讨论中心“洛阳都城空间”的时间界域和特征后,对古代建都洛阳的原因,进行了相当全面的论述。对以往认识较为粗略的周公“天下之中”说的考察,明确提出了周公“天下之中”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较系统的建都理论,其内容包括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4个方面的内容,它不仅构成了历朝建都洛阳的独特理路的基础和神圣性、合理性的依据,而且还发展引伸出“择中立宫”和“择宫之中轴线立朝”观念和制度,对后世王朝选址建都及都城空间结构形态规划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关宫城的讨论,是本文着墨较多的部分,分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讨论宫城的历史过程及阶段特征,以说明古代都城的核心空间是怎样形成,又是在何种背景下进行重构的。二是讨论宫城的形成与阶段性变动对古代都城空间形态结构的影响。通过讨论,提出我国古代都城的最早形态是“非城郭形态”宫城,这也是我国古代城市的最早形态;“非城郭形态”和“城郭形态”是宫城的基本形态;宫城制度经历了多宫城制、双宫城制和单一宫城制3个发展阶段,其演变体现了古代都城核心空间建构与重构的基本过程,也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变化;宫城既是都城空间发展的起点和原型空间,也是其它空间定位展开的原点和定位维度。 对里坊和市场的讨论,主要围绕发展形态和形态——功能展开,内中既有对里坊和市场微观结构的考证复原,也有对其发展形态的中观分析和把握。通过讨论,认为古代洛阳都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西周洛邑里制形成、北魏洛阳城里坊制和隋唐洛阳城坊里制是其中的3个关节点;隋唐洛阳城里坊并非如传统认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秦红岭;;谈谈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影响[J];华夏文化;2007年04期
2 李民;关于盘庚迁殷后的都城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3 杜艳艳;;试论古代都城的精神娱乐消费变迁——以北魏洛阳、唐朝长安、宋代开封及杭州为例[J];沧桑;2006年04期
4 卢连成;论商代、西周都城形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03期
5 许宏;;论中国古代都城民居规划与居住习俗的演变[J];民俗研究;1991年01期
6 王明德;;中国古代都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J];兰州学刊;2006年01期
7 朱士光;论周秦汉唐文化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制之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8 ;水与古代都城研究[J];唐都学刊;2008年01期
9 黄志宏;;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演变[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毛曦;;洛阳都城历史地理研究的视野与创获——《国家、空间与社会——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简评[J];文博;2010年01期
11 钱允凤;;试论长安与北京长期作为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地理原因[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2 瓯燕;战国都城的考古研究[J];北方文物;1988年02期
13 徐苹芳;;元大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地位——纪念元大都建城720年[J];北京社会科学;1988年01期
14 靳怀堾;;中国古代城市与水——以古都为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5 潘明娟;;秦雍城都城形态与规划[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6 李绍连;试论中国古代都城性质的演变[J];史学月刊;1989年03期
17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考古;2000年07期
18 牛润珍;;邺与中世纪东亚都城城制系统[J];历史教学;2006年11期
19 王明德;;南京与北京:中国古代都城的两极发展与空间互动[J];兰州学刊;2007年12期
20 李燕;黄春长;殷淑燕;仇立慧;;古代黄河中游的环境变化和灾害——对都城迁移发展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柱;;关于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尹钧科;;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略说[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尹钧科;;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及其在古都学研究中的地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3年
4 王玲;;从中华民族大环境考察中国古代都城演变规律[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5 刘庆柱;;古代都城研究重要性与辽上京在中国古都的地位——在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史念海;;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1984年
7 朱士光;;初论我国古代都城礼制建筑的演变及其与儒学之关系[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李令福;;中国古代都城的起源与夏商都城的布局[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朱士光;;简论历史地理学对推进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意义和作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朱士光;;论中国古代都城规制之特点及其与保护古都风貌之关系[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久昌;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仇立慧;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迁移与环境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瑞;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潘明娟;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古代黄河中游环境变化和灾害对于都市迁移发展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方原;东汉洛阳历史地理若干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谢美婧;北魏洛阳城的营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尹家琦;北宋东京皇城宣德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吴长川;先秦陪都功能初论[D];西北大学;2008年
6 宁英杰;浅析古代邺城的规划设计[D];苏州大学;2008年
7 王睿;辽代都城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潘颖岩;元代都城制度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9 杨瑞军;北宋东京治安制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袁芳馨;唐代长安城治安管理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刘庆柱;古代都城保护存在的问题和任务[N];光明日报;2001年
2 刘庆柱;古代都城遗址:包袱?财富?[N];人民政协报;2004年
3 张亚武;隋唐洛阳城定鼎门“活”了530岁[N];洛阳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张亚武 实习生 王子;打开一扇了解古代文明的窗[N];洛阳日报;2009年
5 主讲人 杨国庆 整理 杨静;南京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N];南京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张许峰;没想到河北城市变化这么大[N];河北日报;2010年
7 崔志坚;“打开”沿用了530年的定鼎门[N];光明日报;2008年
8 王明明;北京的风致与神韵[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祁贵市委宣传部主任科员;开放性思维与建设和经营的理念[N];朔州日报;2008年
10 江迪;一次务实高效民主的调研[N];人民政协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