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枣非酶褐变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
【摘要】:红枣(Zizyphu jujuba Mill)系中国的特色果品。我国枣树栽培面积已达33万多ha,年产鲜枣11亿kg,占世界鲜枣总产量的95%以上。红枣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特别是含有多糖、黄酮等活性成份,因此,红枣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及多种保健功能。
本试验以陕西省佳县油枣为原料,研究内容是:油枣在干制过程中总糖、还原糖、氨基酸、抗坏血酸、5-HMF及A_(420)值的变化;枣浆在加热过程中,加热温度、加热时间、pH值、添加剂等对非酶褐变的影响;有机酸、亚硫酸盐和谷胱甘肽、半胱氨酸、胱氨酸对枣浆非酶褐变的抑制作用等。试验结果如下:
1.油枣中的总糖、还原糖、氨基酸和抗坏血酸等物质,在干制过程中极易发生非酶褐变。
2.枣浆在加热过程中,5-HMF的变化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式,褐色素的生成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式,两反应的活化能分别是28.9469kJ/mol和31.5092kJ/mol。
3.枣浆在加热过程中,体系的自然pH值呈下降的趋势。pH值为2时,目测枣浆立刻呈现褐色;pH值为3时,褐变程度最轻;pH值为4~6时,褐变程度随pH值的升高而加剧。
4.浓度各为1%和2%的赖氨酸和甘氨酸均可促进枣浆非酶褐变。1%天冬氨酸可抑制枣浆非酶褐变。
5.还原糖促进枣浆非酶褐变,果糖比葡萄糖的促进作用大。加热5h,加入果糖的枣浆A_(420)值比加入葡萄糖的高0.206。
6.Cu~(2+)、Fe~(3+)和Fe~(2+)可显著促进枣浆非酶褐变;Mn~(2+)和Zn~(2+)促进作用不显著;Al~(3+)、Sn~(2+)和Ca~(2+)可抑制枣浆非酶褐变。
7.抗坏血酸、柠檬酸和EDTA均可抑制枣浆非酶褐变,三者最佳抑制浓度分别为0.04%、0.5%和0.04%。
8.谷胱甘肽、半胱氨酸浓度各为0.10%时,均可显著抑制枣浆非酶褐变。当浓度各为0.15%时,产品具有刺激性气味。
9.NaHSO_3对枣浆非酶褐变的抑制率与其浓度呈正相关;Na_2SO_30.03%时抑制效果显著,浓度提高为0.04%时,抑制效果增加不明显。
|
|
|
|
1 |
张添,钱和,刘长虹;影响芦荟制品非酶褐变的因素及其控制方法[J];食品与生物技术;2002年05期 |
2 |
王坤范,刘立秀;桃带肉果汁饮料在贮藏中非酶褐变原因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6年05期 |
3 |
丁士勇;张家年;;干制牛肉中的非酶褐变[J];食品工业科技;2006年03期 |
4 |
刘金豹,翟衡,张静;果汁褐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饮料工业;2004年03期 |
5 |
王忠民;;果品加工中褐变的预防方法[J];小康生活;2006年06期 |
6 |
沈裕生;果品加工中非酶褐变原因及其预防[J];果农之友;2002年04期 |
7 |
莫致隆,莫达诚,宋继然;食品在室温贮存时的化学变化[J];食品科学;1992年11期 |
8 |
杨克同;食品加工中非酶褐变反应对风味的影响[J];食品科学;1983年10期 |
9 |
陈伟珠;封明艳;易瑞灶;;硫酸氨基葡萄糖非酶褐变的初步研究[J];食品科学;2009年05期 |
10 |
章钰;食品的褐变及其防止[J];食品科技;1995年01期 |
11 |
刘爱萍;关于果品加工中变色问题的探讨[J];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年04期 |
12 |
许晓路;三价砷和五价砷对活性污泥几种酶活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1991年04期 |
13 |
冯德全;水玻璃型壳“茸毛”的析出及其抑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1992年04期 |
14 |
王际东,朱相春,孙景辉,崔英华,赵淑艳,孙建军;预处理法抑制蒸汽裂解结焦的研究[J];齐鲁石油化工;2000年02期 |
15 |
A·布尔顿,白秀梅,雨田;用聚丙烯酰胺聚合物选择性抑制黄铁矿[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1年03期 |
16 |
白巨娟;詹世平;孙红艳;;贮藏条件对脱脂乳粉非酶褐变的影响研究[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7年03期 |
17 |
徐辉艳;;热处理对红枣汁非酶褐变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年05期 |
18 |
刘英辉;抑制电磁流量计正交干扰的一种新方法[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6年06期 |
19 |
钱泽兵;利用角联风路抑制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实践[J];煤矿现代化;1997年01期 |
20 |
郭志信;计算机的抗干扰技术[J];石油仪器;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