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政治文化研究论稿
【摘要】:本文从学术背景、政治集团阶层、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唐墓志五个方面探讨了相关唐代政治文化的系列问题,旨在加深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理解。
学术背景篇,主要考察政治文化研究在传统学术近现代走向中的地位。在传统人文学术走向新宋学、人文科学发展脉络中,政治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新人文学术研究的主轴。传统金石学伴随考古学兴起发生变革,尤其是大批唐代墓志的发掘整理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新材料基础。
政治集团阶层篇,通过对秦府集团与区域文化、关陇集团与府兵制、处士阶层与精神信仰、挽郎阶层与帝后丧礼等相关问题的辨析,认识了特定政治集团、阶层与区域文化、制度文化、精神信仰、礼教环境等文化要素的相互影响。秦府集团、关陇集团属于上层统治集团,处士阶层属于民间社会阶层,挽郎阶层处于上层统治集团与民间社会阶层之间,是倾向于上层的过渡阶层。在中古区域政治文化合流主旋律中,集团阶层与相关文化要素相互作用表现有所不同。在上层,秦府集团是地域政治势力合理分配利益的产物,是上层实现政治文化合流的标志。关陇集团涵摄秦府集团,是生命意义更为长久的政治集团。制度盛衰制约着政治集团的生灭,关陇集团的生灭深受府兵制的影响。民间社会阶层的政治文化主要表现在精神信仰方面,唐代处士阶层信仰状况表现为儒道互济佛教补充的格局,是民间政治文化的重要体现。挽郎参与帝后丧礼,接受了严格的政治礼教熏陶,这改变了他们的心智结构,挽郎特殊身份深深影响着阶层个体的命运发展。
政治事件篇,围绕影响初唐政局演变基础的三件大事即唐高祖称臣突厥事、玄武门事变、唐太宗伐辽事,探讨了政治战略、政治目标、政治运作、政治势力、政治格局、关键人物等政治文化要素的相互作用。隋末唐初,在东突厥推行胡人霸权的反历史潮流中,李渊集团执行扶杨隋反炀帝称臣突厥战略,迅速承继关陇集团轴心地位,为扭转历史潮流打下了雄厚基础。在统一进程中,伴随李渊集团势力的不断扩张,其内部李建成集团与李世民集团的权力之争日益激化,最终以喋血玄武门而告终。尽管李渊集团内部有父子相猜、兄弟相争、大臣相左等不和谐因素,但围绕统一、对峙突厥的历史趋势是李渊集团及其继任者李世民集团都遵循践行的主题,最终消除了政治文化合流的障碍。贞观后期,唐太宗为家天下的长治久安,通过讨伐高丽战争系统解决了威胁太子李治登基帝位的各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