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养方法看先秦时期儒学的发展与走向
【摘要】:
先秦时期儒学的发展与走向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由于新资料的不断出土,迫使我们对此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学者们大多是对具体儒者的修养方法进行了探讨,很少有人从修养方法这一角度来全面考察先秦儒学的流变。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修养方法角度来考察先秦时期儒学的发展与走向。
本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说明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现状以及论文所采用的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原创期儒学的分析。我们把先秦时期的儒学称之为原始儒学。根据儒家修养论的发展历程又可把原始儒学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创期、发展期、深化期、完成期。在第二部分,通过对儒家的创立以及儒学的分期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本文对儒家派别划分的看法,同时对孔子的修养方法略作分析。从修养方法角度看,先秦时期的儒家大致可分为两大派:一派为由内向外,注重向内探求的“主内”派;一派为由外向内,注重外部制约的“务外”派。两大派的产生、发展乃至成熟,构成了先秦儒学发展的主旋律。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修养方法上是仁礼互重。此时孔门弟子虽已出现分歧,但没有影响到儒学作为一个团结的学派而存在。
第三部分是对发展期儒学两大派的研究。通过对十三名孔门弟子的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儒学不再是一个团结的学派,而是在原有的分歧上发生了分化,大致形成两大派。由于两大派的修养方法不同,因而他们之间的分歧不是走向弥合而是走向扩大。
第四部分是对深化期儒学两大派的研究。通过《郭店楚墓竹简》以及《大学》、《中庸》等篇章,对此时的“主内”派进行了分析,通过《礼记》及《大戴礼记》中的一些篇章,对此时的“务外”派进行了分析。两大派的发展与走向在此渐显明朗。各自的内容更加丰富,论说更加精致,对理论的阐述较前期有巨大的进步。
第五部分是对完成期儒学两大派的研究。通过对完成期两大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的分析,可以看出,儒学两大派在此完全形成,原始儒学在此走向成熟和完善,成熟的表现就是有了完整的理论作指导,即建立在人性论上的修养论。两大派在此时期把各自的观点发挥到了极致。
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基于思想的传承与社会的变动,笔者从修养方法角度考察了先秦时期儒学的发展与走向,认为儒学的发展与走向受到儒者修养方法的深刻影响。先秦儒学之所以最后出现孟子、荀子两种迥然有别的情景,原因众多,但修养方法和途径的不同是导致这种情景产生的原因之一,且我们认为从学术发展理路来讲,这个原因显得更为重要。
|
|
|
|
1 |
郑东成;;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的规范与修养[A];海南省公路学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6年 |
2 |
王易;刘祎;;试析儒家的品德养成论[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
3 |
程方平;;张弧《素履子》中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
4 |
谭佛佑;;庄子与道家教育思想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
5 |
谭德礼;;朱子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
6 |
陈遵沂;;考亭学派和南宋诸学派的交流与论争[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
7 |
肖忠生;;“三一教”创立者林兆恩[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
8 |
刘长林;;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与精神危机的救治[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9 |
吴培德;;《中庸》之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10 |
者丽艳;尹记远;;也谈诚信[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