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从修养方法看先秦时期儒学的发展与走向

谢耀亭  
【摘要】: 先秦时期儒学的发展与走向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由于新资料的不断出土,迫使我们对此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学者们大多是对具体儒者的修养方法进行了探讨,很少有人从修养方法这一角度来全面考察先秦儒学的流变。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修养方法角度来考察先秦时期儒学的发展与走向。 本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说明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现状以及论文所采用的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原创期儒学的分析。我们把先秦时期的儒学称之为原始儒学。根据儒家修养论的发展历程又可把原始儒学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创期、发展期、深化期、完成期。在第二部分,通过对儒家的创立以及儒学的分期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本文对儒家派别划分的看法,同时对孔子的修养方法略作分析。从修养方法角度看,先秦时期的儒家大致可分为两大派:一派为由内向外,注重向内探求的“主内”派;一派为由外向内,注重外部制约的“务外”派。两大派的产生、发展乃至成熟,构成了先秦儒学发展的主旋律。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修养方法上是仁礼互重。此时孔门弟子虽已出现分歧,但没有影响到儒学作为一个团结的学派而存在。 第三部分是对发展期儒学两大派的研究。通过对十三名孔门弟子的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儒学不再是一个团结的学派,而是在原有的分歧上发生了分化,大致形成两大派。由于两大派的修养方法不同,因而他们之间的分歧不是走向弥合而是走向扩大。 第四部分是对深化期儒学两大派的研究。通过《郭店楚墓竹简》以及《大学》、《中庸》等篇章,对此时的“主内”派进行了分析,通过《礼记》及《大戴礼记》中的一些篇章,对此时的“务外”派进行了分析。两大派的发展与走向在此渐显明朗。各自的内容更加丰富,论说更加精致,对理论的阐述较前期有巨大的进步。 第五部分是对完成期儒学两大派的研究。通过对完成期两大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的分析,可以看出,儒学两大派在此完全形成,原始儒学在此走向成熟和完善,成熟的表现就是有了完整的理论作指导,即建立在人性论上的修养论。两大派在此时期把各自的观点发挥到了极致。 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基于思想的传承与社会的变动,笔者从修养方法角度考察了先秦时期儒学的发展与走向,认为儒学的发展与走向受到儒者修养方法的深刻影响。先秦儒学之所以最后出现孟子、荀子两种迥然有别的情景,原因众多,但修养方法和途径的不同是导致这种情景产生的原因之一,且我们认为从学术发展理路来讲,这个原因显得更为重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永龄;对老子伦理思想的一孔之见[J];上饶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2 董向红;;试析庄子的修养方法[J];沧桑;2011年04期
3 陈春莲;史方倩;;论孟子的性善伦理思想[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毛玮豫;;周敦颐的修养论略谈[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5 刘彦柱;;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与其现代价值[J];科技与企业;2011年08期
6 刘翰德;试析荀子的道德修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7 王秀江;;孟子哲学主体性思维之探索[J];天中学刊;2006年01期
8 韩强;;朱熹心统性情的心性论和涵养察识的修养方法[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9 张俊;;朱熹思想与佛教关系[J];船山学刊;2007年04期
10 韩丽娟;;圣人之境——庄子理想人格理论浅析[J];消费导刊;2008年04期
11 赵晓锋;;试析张载的成圣之路[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12 马晓颖;;孟子道德修养思想探析[J];理论界;2011年04期
13 陈骏飞;;情商与性情修养[J];公关世界;1999年06期
14 胡青;论周敦颐“诚”说的哲学依据[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15 鲍希福;张栻朱熹论心性[J];中国哲学史;1993年02期
16 ;慎独[J];现代大学教育;1995年02期
17 章海华;先秦儒家道德修养学说浅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S1期
18 李良玉;;实行有信仰的人生[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9 碧波;;是毒草就应该连根铲除——对李蔚普所作“内经浅解”一文批判[J];江西中医药;1959年11期
20 曾召南;;功过格[J];宗教学研究;198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东成;;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的规范与修养[A];海南省公路学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6年
2 王易;刘祎;;试析儒家的品德养成论[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程方平;;张弧《素履子》中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谭佛佑;;庄子与道家教育思想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谭德礼;;朱子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6 陈遵沂;;考亭学派和南宋诸学派的交流与论争[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肖忠生;;“三一教”创立者林兆恩[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刘长林;;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与精神危机的救治[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培德;;《中庸》之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者丽艳;尹记远;;也谈诚信[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娟;孟庄心性论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李仁群;两宋理学与道家思想[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薇;论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的心性说[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谢耀亭;从修养方法看先秦时期儒学的发展与走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詹飞;先秦儒家的人性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4 何庆群;朱熹理欲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肖中云;论庄子心性思想及其意义[D];湘潭大学;2007年
6 王春莉;庄子之“静”及与儒释之“静”的关联[D];辽宁大学;2012年
7 黄义华;吴澄“和会朱陆”的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晓燕;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师职业良心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玲;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杲元祥;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汉秋;有体系才能安顿精神[N];中国艺术报;2007年
2 任吉悌 王皑霞;“慎独”“心斋”浅议[N];光明日报;2000年
3 熊春锦;坚守道德标准 创建和谐社会[N];农民日报;2007年
4 湖北总队二支队 张翔;强化慎独意识[N];人民武警;2008年
5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燕国材;坐而忘我[N];中国医药报;2000年
6 主讲人 中国中医研究院 傅世垣 教授;中医药对保健的作用(未完待续)[N];人民政协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纳葳;身心和谐才能健康美丽[N];陕西日报;2008年
8 高献涛;切实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N];工人日报;2001年
9 张良才(作者为象山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读书修德兼修身[N];宁波日报;2005年
10 周民东(作者单位:会泽县委组织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先进性内容[N];云南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