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SmPAL1)的克隆及其功能初探
【摘要】: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是一种著名的药用植物,在中国境内广为种植。作为传统中药之一,丹参的根(也称为“丹参”)在中国、美国、日本等地区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月经不调以及各种炎症等疾病的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的活性物质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化合物,包括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等;另一类为水溶性的酚酸类物质,包括迷迭香酸、丹酚酸、紫草酸以及丹参素等。鉴于传统中医以水煎服的用药方法,以及水溶性成分的显著药理活性,丹参水溶性酚酸类物质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已有实验表明,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如咖啡酸等参与丹参水溶性物质的合成。本论文以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第一个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为研究对象,进行基因克隆,并采用RNAi的手段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了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与丹参生长发育及次生代谢物合成之间的关系,为阐明丹参主要水溶性成分合成的分子机理提供资料,同时也为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改良丹参品质、提高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奠定基础。主要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
1.利用DNA Walking的方法从DNA水平克隆获得了一条丹参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SmPAL1)的全长,Genebank注册号为:EF462460。该基因全长2758 bp,由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622 bp)组成,内含子插入的位置与其它物种一致,且两端具有内含子的保守序列GT/AG。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SmPAL1基因与其它物种中已报道的PAL基因之间同源性高达80%以上。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丹参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是一个多基因家族,至少含有两个不同的家族成员。
2.克隆获得了约为1.0 kb的SmPAL1基因5’侧翼序列,并对转录起始位点以及IATAbox等序列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该区域含有植物苯丙烷类代谢途径启动子区的保守元件box1、box2,以及G box、W box、I box、MYB recognition site、ABA responsive element like sequence等顺式作用元件。在此基础上,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了SmPAL1基因在不同部位以及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该基因在丹参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其中以叶中表达量最高。苯丙氨酸解氨酶是诱导酶,多种环境因素均可影响SmPAL1基因的表达,其中ABA、损伤、脱水可诱导该基因的表达,而黑暗则抑制SmPAL1基因的表达,低温对该基因的影响不明显。
3.构建了SmPAL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Escherichia coli M15菌株中进行了表达。SDS-PAGE分析显示,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77 kDa,与预测的该基因编码产物的分子量相吻合。酶活性检测显示重组蛋白具有较高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为60℃,在硼酸缓沖液中的最适pH为8.7。
4.选取SmPAL1基因3’端一段长为217bp的片段作为靶片段,构建RNAi载体pSmPAL1。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转化丹参,经50mg/l卡那霉素筛选以及PCR检测获得了25株阳性RNAi株系,转化效率为69.4%。进一步分析显示,RNAi植株中SmPAL1基因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而丹参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家族的另一成员SmPAL2基因的表达情况则因植株而异。
5.对阳性RNAi植株的表型进行了观察,与对照植株相比,RNAi植株表现出矮小、生根时间延缓以及叶和茎的表面出现坏死斑等异常表型,一些植株在培养过程中死亡。此外,用间苯三酚对RNAi植株的茎切片进行染色,发现RNAi植株中木质素的含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
6.利用Folin-Ciocalteu试剂对总酚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RNAi株系中总酚含量降低约30%~80%。对RNAi株系中的水溶性化合物进行HPLC分析,与对照植株相比较,RNAi株系中咖啡酸的含量明显下降,丹酚酸B的含量则略微上升。
|
|
|
|
1 |
吕晓玲;孙雪梅;王芳;郝磊;孙晶磊;;紫苏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片段克隆及序列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9期 |
2 |
王燕;许锋;杜何为;蔡荣;陈柳吉;程水源;;夹竹桃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英文)[J];华北农学报;2007年04期 |
3 |
;基因诱变、重组、克隆[J];生物技术通报;1993年08期 |
4 |
沙莉;苏争先;黄小红;邱君志;关雄;;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应用[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3年06期 |
5 |
王静敏,魏峰,张西臣,蔡亚男,刘全,吴涛,李建华,尹继刚;柔嫩艾美耳球虫杂交株MIC2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6 |
许崇波,王玉炯,许崇利;C型产气荚膜梭菌β_2毒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生物技术;2005年05期 |
7 |
陈吉祥,杨慧,颜显辉,钟英斌,张晓华,李筠;致病性哈维氏弧菌溶血素基因克隆及其检测[J];中国水产科学;2005年05期 |
8 |
陈选阳;林世强;袁照年;张招娟;郑金贵;;甘薯zds基因的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构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9 |
李落叶;井金学;;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及克隆[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1期 |
10 |
杜金友;孟宪强;徐兴友;王同坤;郭学民;;植物耐盐相关基因克隆与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综述)[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11 |
崔昌华;吴伟怀;郑肖兰;;植物病原镰刀菌属突变技术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2 |
谭小军;黄志平;李蔍芸;聂东宋;钟锠高;傅俊江;卢光琇;;一个人类精子发生相关新基因TSARG7的克隆和初步功能研究(英文)[J];遗传学报;2006年04期 |
13 |
郝春燕;李建国;李雅轩;晏月明;;小麦醇溶蛋白基因克隆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4 |
王燕;汪以真;;猪激素敏感脂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J];中国兽药杂志;2006年05期 |
15 |
余贤美;李锐;郑服丛;;水稻CO39β-l,3-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J];热带作物学报;2006年02期 |
16 |
章振华;周雪媚;谌南辉;陈小玲;罗长保;李永清;;鸡补体分子C3d的基因克隆及结构分析[J];生物技术通讯;2006年04期 |
17 |
宋凯;宋继梅;张涌;;小鼠Oct4基因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J];西北农业学报;2006年05期 |
18 |
张淑霞;贺秀媛;崔保安;王建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N99株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1期 |
19 |
陶红梅;罗立廷;朱婷婷;杨广笑;何光源;;中国春小麦puroindoline a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J];生物技术通讯;2007年03期 |
20 |
林同;李立娜;常润磊;张宇宏;;橄榄星室木虱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