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1915-1945)

杨明朝  
【摘要】: 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梁漱溟与其同仁一样关注拯救民族危亡道路的探索。他们根据各自不同认识形成诸种救国主张,尽管有所差异,但都建立在对祖国早日走上独立富强的正常轨道的热切期盼之情上,充分展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浓郁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较其同时代人,梁漱溟更是一生都在思索中国问题,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关注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把教育问题和中国问题统一起来,但又不囿于成见,视教育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途径,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需要指出的是,梁漱溟教育思想根据他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出路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完善。梁漱溟也因此成为今日学人广为关注的对象,但愚以为其教育思想仍有研究的必要。本文拟对其教育思想作一较为系统的探讨。 本文除导论和结束语部分外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梁漱溟教育思想形成和演变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其对教育的独特认识。近代中国多难之秋的时局是梁漱溟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土壤;一战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变化及西方思想界由此而起的对自身的反思是梁漱溟教育思想形成的外在因素。同时,梁漱溟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演化还与其自身对教育乃至整个中国出路的认识和设计有关。 第二部分:梁漱溟教育思想的内涵。根据梁漱溟在不同时期对教育思想的认识差异,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一,梁漱溟学校教育思想;它包括梁漱溟对中国传统学校教育和近代西方学制的批评,并提出自己“中西融合”的学校教育理念。其二,梁漱溟农村教育思想;主要论述梁漱溟以社会教育为主干,以成人教育为首要、兼及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它充分体现了梁漱溟立足于民族的苦难与危机、关注农民疾苦和国家前途的忧国忧民意识,同时也展现了梁漱溟注重伦理情谊和个体道德自觉的理想情怀。其三,梁漱溟战时教育思想;它涵括梁漱溟主张大力加强民众教育、实行全民总动员,停办现行正规学校及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战时教育主张。 第三部分:梁漱溟教育思想的评价。一、对当时思想界普遍存在的崇仰西法心理的补治作用,即所谓救治时弊。二、对当时中国学校教育及其走向的影响,梁漱溟重视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今学校教育改革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处。特别是梁漱溟注重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对当今包括农村教育改革在内的整体农村改革的借鉴作用。同时,梁漱溟教育思想作为一种大教育观,充满人情关怀,既源于优秀传统资源,又是值得国人继承和发扬的优秀思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端木凡义;;论梁漱溟创办的乡农学校[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史凯亮;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梁漱溟文化教育观的当代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林秀珠;;从文化再生产视角解析中国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4 侯美蓉;;农村教育的奇葩[J];山西教育(管理);2011年01期
5 杨斌;周坤;;梁漱溟乡村建设观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6 周逸先;宋恩荣;;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J];上海教育;2009年Z2期
7 杨东平;;前元庄的价值:传承一个伟大的传统[J];爱满天下;2003年05期
8 张岱年;;悼念梁漱溟先生[J];东岳论丛;1989年02期
9 杨孝容;梁漱溟人生哲学的佛教特色[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10 李兴濂;;吾爱梁漱溟[J];同舟共进;2004年08期
11 黄筱纯;毛泽东、梁漱溟农民观的比较[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12 张阅农;;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农村教育六个转变[J];教育科研通讯;1994年05期
13 魏所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J];教育与经济;1988年01期
14 汪东林;“批林批孔”中的梁漱溟[J];科技文萃;1995年05期
15 朱汉国;论梁漱溟的“中国社会结构特殊论”[J];齐鲁学刊;1996年06期
16 朱晓江;期待与失落(续二)[J];语文新圃;2004年08期
17 康智元;;农村教育面临“三老”困惑——教师老、手段老、教具图书老[J];中国农村教育;2005年03期
18 于木;;梁漱溟与老北大[J];百姓;2006年12期
19 梦奇;;逆鳞而谏的一代宗师——再说梁漱溟[J];源流;2005年04期
20 王宗昱;梁漱溟与柏格森哲学(下)[J];社会科学家;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永强;庞潘丽;;论校园文化在农村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张惠娟;;乡村教育运动的再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牟永皓;;由三代教师的服务意识,看农村教育的隐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陈荟;;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的考察与思考[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陶行知有关农村教育几段言论的摘录[A];小村庄大教育——前元庄实验学校改革之路[C];2005年
6 曹伟;;加大投人 突出重点 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在省陶研会六届三次年会暨农村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A];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六届三次年会暨农村教育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胡桂生;;试论陶行知的农村教育思想[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8 ;实施科教兴乡战略任务 促进农村教育快速发展[A];科教兴乡之路——山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探索[C];2000年
9 李龙仲;;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马青;;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农村教育的战略选择[A];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祥林;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刘旺华;“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梁漱溟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王光;论梁漱溟的民主思想及其发展[D];吉林大学;2012年
5 周良发;梁漱溟历史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石培玲;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奇娟;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立群;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朝;梁漱溟的教育思想(1915-1945)[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丽颖;梁漱溟文化与社会秩序思想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唐莉;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丽蓉;梁漱溟礼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伟;论梁漱溟的乡村秩序观[D];湘潭大学;2004年
6 邵长虎;梁漱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华侨大学;2004年
7 林白;论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宋薇;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00年
9 朱启宝;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哲学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佟玲玲;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军布;农村教育存在的困境[N];大众科技报;2007年
2 叶莎莎;农村教育可以这样办[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黄敏兰;透过梁漱溟的眼看那些“风流人物”[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大港区苏家园学校 韩宗英;农村教育如何健康发展[N];天津教育报;2007年
5 马军;梁漱溟婚姻中的两个小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王士美;读《梁漱溟与毛泽东》[N];吉林日报;2000年
7 郑碧强;梁漱溟的佛教因缘[N];中国民族报;2005年
8 陈鹏鸣;一部全面展示梁漱溟心路历程的传记[N];光明日报;2002年
9 莱芜市实验小学 颜秉剑;关注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N];莱芜日报;2006年
10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宗昱;梁漱溟的读书和做人[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