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肝癌患者失志综合征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刘培培  
【摘要】:目的:明确现阶段肝癌患者失志综合征发生水平,分析失志综合征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今后制定失志综合征这一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为促进肝癌患者身心健康提供思路与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选取2017年7月至2017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失志量表(DS-MV)、简体中文版医疗社会支持问卷(MOS-SSS-CM)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肝癌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利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双人录入和核对,使用SPSS 22.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失志综合征现状肝癌患者的失志综合征为高失志综合征状态,总分为(34.13±13.44)分,高于台湾癌症患者常模30.37分(P0.01)。各维度得分:无意义感为(5.51±3.64)分、无助感为(5.47±3.08)分、失败感为(8.60±2.86)分、情绪不安感为(6.10±2.95)分和沮丧感为(8.46±3.68)分;前三者与台湾癌症患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患者发生中度及以上失志综合征的占87.69%。(2)社会支持现状原发性肝癌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为(67.92±13.12)分,显著低于妇科癌症患者73.13分(P0.01);各维度得分依次是:讯息情绪性支持(26.03±6.24)分,实际性支持(16.40±2.67)分,社会互动性支持(14.17±3.77)分,情感性支持(11.32±2.44)分。(3)应对方式现状肝癌患者采取“回避”最多(45.38%),其次为“面对”(39.23%),“屈服”最少(15.38%)。3种应对方式得分:“回避”为(16.28±3.40)分,“面对”为(17.32±4.04)分,“屈服”为(8.70±3.33)分,其中“面对”得分低于病人常模(P0.01),“回避”高于常模(P0.01)。(4)失志综合征及各维度影响因素1)失志综合征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失志综合征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工作状态、医疗付费方式和疾病了解程度有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屈服”和社会支持总分3个因素影响失志综合征水平,共同解释了失志综合征总变异的42.40%。2)无意义感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社会支持相关变量、“面对”、“屈服”、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工作状态、月收入和疾病了解程度与无意义感有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屈服”、情感性支持3个变量影响无意义感水平,共同解释了无意义感总变异的29.17%。3)情绪不安感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全部相关变量、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工作状态和月收入与情绪不安感有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屈服”、社会互动性支持影响情绪不安感水平,共同解释了情绪不安感总变异的25.84%。4)沮丧感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全部相关变量、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工作状态、月收入和医疗付费方式与沮丧感有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屈服”和社会支持总分影响沮丧感水平,共同解释了沮丧感总变异的38.95%。5)无助感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全部相关变量、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工作状态、主要陪护者、月收入和疾病了解程度与无助感有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文化程度、月收入、“屈服”、社会互动性支持、“面对”与无助感有关,对其有33.14%的预测作用。6)失败感影响因素社会支持全部相关变量、“面对”、“屈服”、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地、职业、现阶段治疗和肝癌诊断时长在单因素分析中与失败感有关(P0.05),文化程度、手术治疗组与其他治疗组比较、“屈服”和社会互动性支持,进入失败感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共同解释了总变异的24.72%。结论:(1)西安地区肝癌患者的失志综合征为高失志综合征状态,高于台湾癌症患者常模;社会支持水平低于妇科癌症患者水平;应对方式以“回避”和“面对”为主,“回避”高于病人常模,“面对”低于病人常模。(2)失志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支持总分及相关变量、3种应对方式、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工作状态、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和疾病了解程度;无意义感、情绪不安感、沮丧感、无助感和失败感等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相关变量、3种应对方式、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工作状态、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主要照顾者、疾病了解程度、现阶段治疗和肝癌诊断时长有关。(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总分和文化程度对肝癌患者失志综合征有负向预测作用,“屈服”有正向预测作用;各维度的预测因素为社会支持总分、情感性支持、社会互动性支持、“屈服”、“回避”、文化程度、月收入和现阶段治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彤;颜烁;温书杰;张欢;;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对策研究——以社会支持为视角[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期
2 杨青松;王文红;;农村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教育;2018年10期
3 姚若松;郭梦诗;叶浩生;;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社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希望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8年10期
4 狄晶晶;;高校研究生社会支持中家庭因素的研究——基于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数据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8年10期
5 曹廷珲;刘勇;;北京和哈尔滨中学生社会支持希望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06期
6 李田伟;和彦芬;汪飞;刘倩;周晓娟;;社会支持在高中生交往控制与亲子冲突应对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06期
7 邓英欣;蔡龙湖;谢晓东;;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网络责任意识的调节作用[J];心理研究;2017年06期
8 兰文杰;黄大炜;何明远;王张君;曾练平;;农村教师社会支持、工作家庭平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8年05期
9 罗贵明;;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孤独感的中介模型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10 姚若松;郭梦诗;;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影响—希望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18年02期
11 李长玲;;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基于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8年02期
12 董晓丽;;退休教师的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国校医;2018年03期
13 杨雪丽;;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新西部;2018年14期
14 林忠永;万鹏宇;杨新国;;焦虑和感知社会支持在孤独感与老年人形象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年20期
15 吴开霖;;社会支持的内涵研究[J];科技资讯;2018年10期
16 赵凤;;社会支持与健康:一个系统性回顾[J];西北人口;2018年05期
17 韦耀阳;王艳;;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社交自信的关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8年04期
18 杨小娇;汪凤兰;张小丽;邢凤梅;;家庭关怀度和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8年09期
19 吴雨佳;;“留守型大学生”的高校社会支持路径探析[J];林区教学;2017年03期
20 毛俊青;;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晓彤;杨娅娟;苏丹;张婷;肖婷;李惠萍;;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积极感受的关系[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2 李西营;张竞扬;谭祖渝;Mara Mather;齐森青;邵景进;;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一定起作用吗?[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3 向敏;毕重增;;手机使用对留守儿童的“补偿”效应: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4 王英春;;协同教练员社会支持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的促进[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5 张平;史文文;侯光定;罗金花;;社会支持对户外运动参与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会后版)[C];2018年
6 刘勤学;杨欣欣;周宗奎;;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7 任越;;转型时期社会支持行为的伦理分析[A];伦理学与德育研究(2005年卷 第1期 总第1卷 第1期)[C];2005年
8 郭英;何相材;;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关系的元分析[A];第九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6年
9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与人际能力、社会支持感知和自主性的关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10 王银珠;;工作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非线性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乐;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2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彭志越;高校学生社会支持的发生与扩展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李平;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7年
5 李巍;医科大学不同层次医学生心理健康和影响因素的比较及相关对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6 顾思梦;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心理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李松涛;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8 李逸龙;乐观人格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的关系及其中介、调节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永兵;健康素养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身心健康及社会状况影响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10 刘晓善;越轨社会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波;社会支持对医学专科生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中介作用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7年
2 王丹;关于在线社区通过社会支持缩小中国城乡医疗差距的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高元鹏;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4 刘培培;肝癌患者失志综合征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延安大学;2018年
5 吴峰;初中孤儿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
6 杨东东;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年
7 王璇;同伴拒绝对小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8 贾丽娟;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
9 段良霞;社会支持对迁移老人社会融入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10 王佑宇;吸毒人员戒毒康复历程中的社会支持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陈珉惺 杨山石;改善家庭育儿的社会支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2 钱小华;法院“越俎代庖”暴露社会支持短板[N];解放日报;2017年
3 记者 刘子烨;给予老年人更多“社会支持”[N];联合时报;2017年
4 法治报特派记者 陈颖婷;扶贫在于产业发展 教育脱贫需全社会支持[N];上海法治报;2017年
5 董亭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支持有助于消除老年人孤独感[N];中国人口报;2017年
6 文雅 上海海洋大学社会工作系 朱眉华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社会支持”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N];中国人口报;2017年
7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郭永玉 李晔;加强心理与社会支持工作 积极应对突发危机事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8 白薇 张玉静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归属感和社会支持能增进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N];中国人口报;2017年
9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阳义南;社会健康:国民健康的有机组成部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10 策划撰稿 本报记者 姜忠孝 实习生 姜月鑫 调查记者 马贺 吴茗 韩雪洁 刘颖 刘佳宁 陈婷婷 于悦;咱们为爸妈做点啥?[N];吉林日报;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