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小说互文性研究
【摘要】: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到1987年是其初期创作阶段。因为刚起步,作品难免显得稚嫩,但作者竭力书写世界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1987年《塔铺》的诞生,让刘震云为人们所熟知,2002年《一腔废话》的完成为他创作的第二阶段画上了句号。在这一阶段,刘震云的创作步入正轨,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2003年《手机》的问世到如今是他创作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他对现实世界的书写也更加娴熟。后两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刘震云从权力写到伦理,从伦理写到历史,从历史写到故乡,从故乡写到存在的不断探索姿态,这是刘震云对世界书写趋于成熟的表征。与此同时,刘震云小说文本与世界之间相互关联的互文线条也越来越明晰:纵向上贯通古今,横向上沟通中西,它们纵横交错的线条共同构成刘震云小说的互文性景观,为刘震云的小说敞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章对刘震云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互文性现象加以梳理。其中呈现出来的历史叙述、反讽话语、权力书写、人性之思等无不与文学文本、社会文本发生着互文的关系,它们一起构筑了刘震云小说的互文性体系,展现出它特有的魅力。第二章对刘震云小说互文性特征进行探究,从而对其互文性内质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理解。第三章从刘震云小说互文性的思想内涵着手,挖掘刘震云小说思想的皈依之所。第四章旨在挖掘刘震云小说互文性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刘震云小说的互文性对于作品本身的意义、对于作者的意义、对于读者的意义以及对当下文坛和中国文学的启示等。二十一世纪作为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涌动下,在世界文化机制的变革中,国人将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化?民族文学向何处进发?个体何处去寻找精神家园?这些都是刘震云小说的互文性留给我们需要深思并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