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研究

刘菲菲  
【摘要】:人兽变形故事,是早期人类文学题材的重要类型。它表现了原始初民奇特丰富的想象力,承载着初民对生命的态度和独特的思维模式,是西方文学史的组成部分。在原始初民生活的年代,人兽变形是一种转换仪式,他们在集体中举行这种仪式,以期能使人和动物达成某种程度的相通。随着原始宗教的影响,人类社会中出现了变形神话,而西方变形文学和变形神话有着紧密联系。本文以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变形文学的发生发展进行分析,对西方人兽变形文学横切面和纵切面进行比较研究后,尝试从比较研究、神话原型研究、主题研究、叙事学和身体美学等角度切入,重点讨论20世纪变形文学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由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括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以及方法等方面,主要是对西方变形文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做了简要梳理。通过了解学界对西方变形文学的研究成果,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目的,也对论题的方法论进行了思考。第一章:20世纪以前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探寻变形文学的成因,就要分析原始初民的思维特点,原始宗教中的变形仪式对变形神话的产生有直接影响,这些都是人兽变形文学的重要成因。而且,西方人兽变形文学在文学史的各个时期发展情况并不相同。古希腊罗马是变形文学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变形文学。中世纪时期,由于基督教的地位和神权的威压,变形文学到了凋敝时期,基督教认为变形是一种异教徒的迷信行为,并对希腊神话和奥维德《变形记》都采取打压的手段。在文艺复兴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变形文学再次在温室中孕育并生长。但在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时期,理性盛行的年代,变形文学和非理性一起再次凋敝。第二章: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复兴。在20世纪非理性主义崛起,以及现代作家们对世界和人类敏锐观察中,变形文学的回归势不可挡,带着浓烈的复古色彩,在很多主题方面都能让人感知到某种集体记忆。20世纪变形文学渲染了独特的现代色彩,“变形”成为一种现代的“仪式”,也是现代的“神话”。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人变甲虫就是一个现代神话故事,是20世纪西方变形文学的开端,对整个20世纪的变形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章: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变”与“不变”。首先对各个时期的变形文学进行横切面的分析,发现20世纪的变形文学较之以前,在变形模式和特点、变形主题、叙事模式以及陌生化效果等方面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其次,在对各个时期的变形文学进行历时性分析后,可以发现,20世纪的变形文学也是和以前变形文学截然不同的,主要体现在变形过程、变形主题、叙事风格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第四章: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具有独特价值。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自身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审美方面来看,变形文学中人类身体的转化符合现代身体美学的特点,正是因为变形文学对身体的重视才使得这类文学具有时代色彩。此外,变形文学具有的动态美和生态美,反映了西方人的审美意识,以及整个西方在20世纪对美的新需要。从文化价值来看,它包含了20世纪西方人的生存困境、精神诉求和对人的出路的探求。结语部分是对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展望,它在20世纪并不是短暂的兴起,还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晴;;困境中的荒谬——也论卡夫卡的《变形记》[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2 ;重读卡夫卡的《变形记》[J];书城;1999年04期
3 杨秀兰;;寒山《人生在尘蒙》与卡夫卡《变形记》意蕴解读[J];山花;2010年12期
4 艾庆雄;;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孤独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8年27期
5 熊晓雪;;孤独与渴望——从卡夫卡的《变形记》看现代人的生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匡琰;孤独灵魂的反省——读卡夫卡的《变形记》[J];文教资料;2004年15期
7 韩羽;闻章;;荒诞[J];美文(上半月);2020年07期
8 本刊编辑部;许淑瑶;史申;朱大凤;陈木小;;变形记[J];中学生天地(A版);2020年06期
9 郗晓波;陌生的卡夫卡——《变形记》的解读及教学思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12期
10 张玉娟;存在困境中难以承受的“重”与“轻”——解读卡夫卡《变形记》[J];名作欣赏;2005年04期
11 韩瑞祥;文学研究是文学翻译的根本前提——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的最新复译本所想[J];中国翻译;1997年06期
12 ;杂拌儿[J];少年文艺(上海);2010年11期
13 洪明珠;;荒诞,文学的另一种现实——从卡夫卡的《变形记》探析文学与现实的关系[J];语文学刊;2008年10期
14 何如意;;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异化表现[J];青年文学家;2018年23期
15 赵伟;;谈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荒谬之合理性[J];理论界;2008年12期
16 方莎莎;;荒唐·沉重·善良——读卡夫卡的《变形记》[J];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6年12期
17 刘静;;探寻卡夫卡小说的社会意义——对《变形记》指引“苦痛”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04期
18 赵淳;存在之无意义——析卡夫卡《变形记》中最具意义的象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19 紫葳;寓严肃于荒诞之中——读卡夫卡的《变形记》[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1期
20 邵吉斌;;卡夫卡《变形记》解读[J];语文新圃;200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艳兵;;卡夫卡与老庄哲学[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2 傅新娟;;解读卡夫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祝悦;;从《聊斋志异》对卡夫卡的影响角度再读卡夫卡的作品[A];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二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9年
4 马素娟;;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现象[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5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赵山奎;;无名希腊人的“非历史命运”:从卡夫卡的一封信解读其《乡村医生》[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8 刘甜甜;;论埃科《玫瑰的名字》的审美价值[A];福建商贸协会2019年座谈会论文集[C];2019年
9 刘毅恒;;清末民国时期蝴蝶锁与箱攀的造型艺术研究[A];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20年
10 冯世芳;;多彩阳光——浅论教师职业的审美价值[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蔚;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1979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许晓青;中国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与保护[D];清华大学;2015年
4 吴莉莉;库切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及灵魂拯救[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菲菲;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20年
2 王卿;卡夫卡与余华小说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3 乐晓峰;论《变形记》中的生存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胡光宇;悲叹的呓语[D];安庆师范大学;2018年
5 周曼青;《聊斋志异》与《变形记》自然观及其生态意义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6 马园萍;追求与探寻[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 曲伟;试论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D];吉林大学;2004年
8 林秀叶;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师彩霞;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创作的后现代特征[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慧;《乳房》与《变形记》中异化主题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力军;生活幽暗处令人惊悸的真相[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赵山奎;《变形记》初版封面画的学术史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3 张驰;折射泪光的批判[N];解放军报;2018年
4 柳冬妩;《变形记》汉译本的比较分析(上)[N];文学报;2014年
5 阿之;小野寺修二《变形记》:文学改编如何应对舞台的瞬息万变[N];文学报;2018年
6 王晓林;卡夫卡《变形记》版本封面的多元演变[N];中华读书报;2017年
7 纽约大学古典学教授 《变形记》注释本主编 文 亚历山德罗·巴尔基耶西 译 唐莉莉;《变形记》的第一个两千年[N];文汇报;2017年
8 柳冬妩;《变形记》汉译本的比较分析(中)[N];文学报;2014年
9 柳冬妩;《变形记》汉译本的比较分析(下)[N];文学报;2014年
10 张玉清;短篇小说的触点和落点或猜测卡夫卡[N];文学报;201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