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An Objective Theoretic Framework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摘要】: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主要任务是在翻译理论指导下对翻译实践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它的发展有赖于其理论基础。纵观国内外的翻译批评理论,大多都是局限于传统的翻译评判标准,即“忠实”与“对等”两大原则。同时,传统的翻译批评模式也是大多局限于几个译本之间的语言层面的比较,把翻译看作是一个静态的语言学现象,一个好的译本往往是达到了与原文在语言形式或内容上的完全对等,这种模式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作为对传统的“等值”观的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为翻译实践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它以翻译目的为准则,把翻译定义为一种跨文化行为,翻译研究因而从对原作与译作等值的关注转向对译作发起人,译者和目标语接受者等对译作影响的关注,这样,文本、参与者、和目的语环境就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纳入了一定的研究体系,这样一种翻译理论正符合翻译批评发展的需要,其提出的相对于翻译目的的充分性这一概念则可以为翻译批评提供一个动态的多元化的符合翻译实践的翻译批评标准,它也更接近于翻译批评的实质。因此,这种批评模式对翻译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目的论的理论框架运用到颇受争议的林语堂的《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中,对林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变异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林语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面上,用中西比较的眼光,带着特定的翻译目的,采取了独特的翻译策略,达到了翻译的预期功能——“对西方人讲中国文化”。这些策略既受其翻译观的影响,又是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发起人,赞助人翻译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从林氏“文化变异”作品在西方的巨大影响来看,其“文化变异”是成功的。这样,就消除了一些批评者对林语堂的文化变异的质疑与反对,也肯定了目的论在翻译批评中的客观性,开放性和宽容性,不失为一种新的翻译批评理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