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学视域下的《上海孤儿》
【摘要】:《上海孤儿》是石黑一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在世界文坛享有很高声誉。该作品讲述了一位英国侦探在20世纪初的上海寻找失踪双亲的故事。本文主要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该作品中的地志空间、心理空间和文本空间进行分析。本研究指出,作者利用地志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班克斯的身份追求之旅。总的来说,班克斯的身份追求之旅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上海租界可被视为班克斯最原始的身份存放地,而姑妈的房子可被视为遭遇身份危机之地,伦敦的社交场所使得班克斯得以展现自我,也赋予他一种虚幻的使命感,而上海的闸北区让他开始对过往的身份进行反思,最终放弃坚持多年的虚幻使命感,重返平凡,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使命和抱负。其次,心理空间的建构也与地志空间息息相关。本章主要对主人公在各个地志空间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人公的心理空间经历了从危机初现到寻求暂时的解决方法再到最终解决的过程。本章认为,由于幼年时与父母的分离,以及少年时被孤立和压抑的经历,班克斯的身份焦虑变得明显。为了缓解身份焦虑,班克斯选择建构自己的心理空间,通过对父母形象和过去经历的编辑,班克斯的身份焦虑得到暂时缓解。但事实表明,班克斯所谓的“清晰”的记忆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最后,班克斯终于揭开父母失踪的真相,在现实的重压下,他只能选择向现实妥协,接受自己的身份。至此,身份焦虑最终得以解决。最后,本研究指出石黑一雄有意利用各种叙事手段在作品中建构空间,文本空间在地志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的选择性主要在叙事时间的选择方面体现。石黑一雄在作品中采用非线性时序,以班克斯的日记时间作为时间主线,在叙事进程中不断插入碎片化的记忆。非线性时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线性秩序,使得记忆与现实在作品中完美交融。此外,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得班克斯的身份追寻之旅得以完美呈现。本研究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基础,探究《上海孤儿》中的地志空间、心理空间和文本空间。笔者认为,石黑一雄所建构的文本空间对地志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展示起着重要作用。虽然班克斯最终并没有建立起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身份,他对身份认同的不懈追求值得我们学习。可以看出石黑一雄对战争背景下普通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地志空间的变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石黑一雄的作品能够帮助读者感受地志空间变化给个体心理所带来的影响。此外,班克斯对于使命和身份的态度也启发读者深入思考个体在历史大潮中的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