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倒2步及起跳动作特征分析
【摘要】:本研究考虑到技术的完整性,将跳高的助跑和起跳2个连续阶段的完整技术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各阶段相关指标,尝试探究助跑阶段和起跳阶段的关联性,对最终成绩有何影响,并通过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差距与不足,及时反馈给教练员,以便使训练有的放矢。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测试法:选用两台日产CASIO-FH25高速摄像机对参加2016年6月中旬在重庆市进行的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总决赛的两位运动员张国伟和王宇助跑的最后2步及起跳技术进行同步拍摄,并使用APAS三维运动学解析系统对两人最好成绩的那次试跳(2.24米)进行三维分析。研究结果为:张国伟和王宇最后两步平均速度为7.42m/s和6.68m/s,与世界顶尖运动员相比有所欠缺;张国伟最后一步步长为2.21m略长,王宇为2.01m较为合适;助跑倒2步张国伟起跳腿蹬伸比王宇更充分;摆动腿支撑阶段两人需改善曲膝和曲踝技术,且张国伟需减小膝关节蹬送幅度;张国伟和王宇起跳时踝关节蹬伸不充分,张国伟起跳时髋关节变化幅度较大为14.34°,不利于起跳;王宇摆臂合速度为10.57m/s小于张国伟12.39m/s;张国伟和王宇起跳开始前内倾角为72.49°和72.63°太小,不易于形成理想的垂直起跳效果。研究结论是:(1)背越式跳高助跑过程中的身体姿态与速度损失率关系密切,张国伟倒2步摆动腿膝关节蹬伸幅度过大导致最后一步步长略大,限制了摆动腿踝关节充分蹬伸,是不利于整体连贯性、限制运动员发挥速度能力的技术因素。(2)速度是现代背越式跳高的核心要素,张国伟和王宇这次比赛助跑倒2步的平均速度分别为7.42m/s和6.68m/s,与世界顶尖运动员接近8m/s的助跑速度有一定的差距。99(3)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各关节角度的变化和摆动技术的好坏会对最终的起跳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张国伟和王宇起跳腿踝关节缓冲幅度过大,分别为17.21°和18°,而且起跳腿蹬伸不充分。张国伟在起跳过程中髋关节变化幅度过大为14.34°,会破坏起跳用力条件。(4)在起跳过程摆动技术中张国伟和王宇摆动腿折叠较好,有利于提高摆动效果,但是王宇的摆臂速度较慢,缺少双臂积极,快速摆动意识,这都会对垂直速度的获得造成不利影响。
|
|
|
|
1 |
陈农;对背越式跳高安全着地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0年05期 |
2 |
许俊柱,李丽影;优化控制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3 |
张秀芬;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口诀的运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4 |
雷城如,雷红如;对高中背越式跳高的教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5 |
满昌慧;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战术特征[J];田径;2000年10期 |
6 |
曹灵,李爱群,施启蓉;背越式跳高教学方法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
7 |
张昕,郭天荣;浅谈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结合之因素[J];辽宁体育科技;2000年02期 |
8 |
陈纪阳;背越式跳高技术中的常见错误与纠正[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1年02期 |
9 |
马向前;背越式跳高腾空与过竿技术的教法尝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10 |
陈华英;高校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11 |
张上民;提高背越式跳高快递技术能力的训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12 |
王伟;背越式跳高教材教法的改革实践[J];田径;2001年01期 |
13 |
粟庆;提高背越式跳高教学兴趣的方法[J];田径;2001年01期 |
14 |
邓红;头在背越式跳高中的作用[J];田径;2001年03期 |
15 |
朱志平;背越式跳高助跑倒二步技术在起跳中的作用[J];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
16 |
潘黎,秦福奎,高加良;背越式跳高教法初探[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17 |
陈华,黄永良,洪小勤;表象演练用于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18 |
汤小康,王美逸,潘志国;“结构——定向”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19 |
王印梅,陆建森;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提高背越式跳高教学效果[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20 |
张益增,仲玉芝;背越式跳高挺髋动作教学点滴[J];田径;2002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