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灵武市口弦音乐文化研究
【摘要】:口弦古称“簧”历史悠久,是一种古老民间乐器之一,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均有流传,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也很流行,口弦在我国的流传大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的灵武市主要流行的口弦称“马氏口弦”,它是当地回族妇女特别喜爱的一种娱乐性乐器。至今仍在广大回族妇女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作用及现实意义,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口弦杰出代表的“马氏口弦”,它是宁夏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集体智慧的创造,是宁夏回族人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社会环境中,历史、文化、习俗和信仰的结晶。它承载着宁夏回族人民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音乐创造力,真实的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民俗风情,是宁夏灵武地区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及社会环境的变迁,口弦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弹奏者越来越少,制作者更是凤毛麟角。“马氏口弦”这一原本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瑰宝,甚至面临绝迹,尽管在2007年9月28日,“马氏口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马氏家族为了口弦的传承也在做着不懈努力,但口弦的技艺在其自身传承过程中还是呈现出日渐衰落的趋势。
本文以灵武市“马氏口弦”这一音乐事象作为个案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了解其音乐的形态特征,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方法,并结合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音乐美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视角从历时与共时角度将“马氏口弦”融入当地这一大文化背景中进行观察,以分析音乐本体和阐释文化意义为主要内容。当前,“马氏口弦”与其他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境地。为了防止“马氏口弦”的失传,使其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如何更好的适应并传承下去,由此,它的传承保护工作将十分迫切,提出一系列保护措施对口弦的传承与发展极其重要,这也是本文的又一目的所在。
灵武的“马氏口弦”这个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是当地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的集中体现,是几百年来灵武民俗的缩影,是历史的延续,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这座古城更具风采。“马氏口弦”它为后人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为今人守望着精神的家园。通过对“马氏口弦”的研究,目的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与关注“马氏口弦”进而了解宁夏回族的民间音乐文化。对“马氏口弦”的发掘、抢救和保护不仅是对先祖的文化继承,也是民族精神的慰籍,同时将会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可以借鉴的资料,无疑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对丰富和完善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民间器乐的发展史,乃至中国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