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金山南缘晚古生代花岗岩类与成矿作用研究
【摘要】:化石沟铜矿区位于阿尔金与南祁连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晚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强烈,伴有Cu-Au矿及W-Sn矿化。长期以来,研究区内花岗岩类的成因及成矿作用一直未能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导致找矿勘探难以取得突破的进展。本文在国内外花岗岩与成矿作用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学术指导,利用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采用现代测试技术为手段,以研究区内花岗岩成岩成矿的动力学过程及模式为研究目标,取得了新的认识和进展。
1)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化石沟矿区应属南祁连构造带西端南缘,紧邻中阿尔金和北阿尔金构造带,其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受到阿尔金构造系统和南祁连构造系统演化过程的共同控制;
2)在花岗岩矿物学、岩石学研究基础上,通过岩石地球化学重新对区内花岗岩类型进行划分,划分出花岗闪长岩(Ⅰ-型)、石英闪长岩(Ⅰ-型)、英云闪长(斑)岩(Ⅰ-型和S-型)、二长花岗岩(Ⅰ-型和S-型)以及蚀变岩(绢英岩);
3)首次在研究区内开展高精度的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分布在F1断裂带西侧的花岗闪长岩(YQ-57)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68.7±3.5Ma;分布在F1、F3断裂带之间的花岗闪长岩(YQ-1)年龄为261.1±3.8Ma、二长花岗岩(YQ-25)年龄为252.0±2.1Ma、石英闪长岩(YQ-81)年龄为261.8±1.5Ma、英云闪长斑岩(YQ-89)年龄为262.2±1.4Ma,上述年龄均代表岩石结晶的时间。同时指出,在晚古生代研究区发生过两次重要的伸展构造-岩浆事件,分别为369Ma和262-252Ma,为构建区域地质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依据;
4)通过花岗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Sr-Nd-Hf-O同位素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1)晚泥盆世花岗闪长岩(368.7±3.5Ma)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低Sr高Y(Yb),明显富集Rb、K、Th、Zr-Hf以及LREE,相对亏损Ba、Nb、Ta、Sr、P、Ti,δEu=0.64-0.89;极高的(87Sr/86Sr)I(0.712261-0.712614)和低的(143Nd/144Nd)I(0.511838-0.511825),负εNd(t)值(-6.74804—-6.98879)和(176Hf/177Hf)I=0.282487,εHf(t)=-2.3339,反映源岩为高度富集的地壳物质,岩浆分异程度较低,源区主要残留相为斜长石+角闪石+辉石;(2)中二叠世花岗闪长岩(261.1±3.8Ma)具富钠贫钾,为钙碱性Ⅰ型花岗闪长岩;具高Sr低Y,富集Rb、Th、U、K、Sr、Zr-Hf及LREE,相对亏损Ba、Nb、Ta、P、Ti,δEu平均为0.83;(87Sr/86Sr)I为0.706963-0.706571,(143Nd/144Nd)I为0.512246-0.512266,εNd(t)=-1.23847和-0.84907, (176Hf/177Hf)I=0.282766,以及高的δ18Ov-SMOW值(12.1-12.5%o),指示为下地壳底侵玄武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源区残留矿物有角闪石+石榴子石,具Cu-Au矿的成矿潜力;(3)中二叠世石英闪长岩(261.8±1.5Ma)富Na贫K,拉斑-钙碱性系列,属Ⅰ型花岗岩;高Sr高Y、Yb,富集Ba、Rb、Th、U、K、La、Sr、Ce、Sm、Zr-Hf,相对亏损Nb、Ta、P、Ti,δEu=0.87,说明花岗岩浆源区可能具下地壳性质,残留矿物可能既有斜长石又有石榴子石,不具Cu-Au和W-Sn的成矿潜力;(4)晚二叠世二长花岗岩(252.0±2.1Ma)富Na贫K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低Sr高Y,富集Rb、Th、U、K、Zr-Hf和LREE,相对亏损Ba、Nb、Ta、P、Ti,δEu平均为0.62,(87Sr/86Sr) I:0.705968-0.706571,(143Nd/144Nd)I=0.512393-0.512404,εNd(t)=+1.89479和+1.69254。总体特征显示花岗岩源岩为新生地壳,部分熔融深度较浅,源区残留斜长石和角闪石,具有W-Sn成矿潜力;(5)中二叠世英云闪长斑岩(262.2±1.4Ma)属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1.1(1.11-1.34)和A/CNK1.1(0.99-1.06),分属S型和Ⅰ型,部分样品(Ga/Al)×1042.6,为A型;低Sr低Yb,大多与我国喜马拉雅地区的淡色花岗岩类似;富集Rb、Th、U、K、Zr-Hf和LREE,相对亏损Ba、Nb、Ta、Sr、P、Ti,δEu=0.42-0.89;Sr-Nd同位素组成可分为两组地球化学端元:一是略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6211-0.706309,(143Nd/144Nd)I=0.512342-0.512344;二是高度富集的,(87Sr/86Sr)I达到0.729009-0.732882,(143Nd/144Nd)I=0.511861-0.511899,εNd(t)0(-8.55910和-7.80714),表明源于不均一性的下地壳物质,应为含有斜长石-角闪石-石榴子石-辉石的高压麻粒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活动有利于Cu-Au矿成矿作用:
5)通过对英云闪长斑岩与其蚀变形成的绢英岩地球化学和氧同位素对比研究认为,参与蚀变过程的流体(热液)为英云闪长岩浆晚期的热液,并非有其它的流体(热液)参与:
6)在晚古生代中-晚期研究区发生两次重要的后造山挤压-伸展转换阶段及相应的花岗岩浆-成矿作用:晚泥盆世(369Ma)形成低Sr高Y型花岗闪长岩(YQ57-YQ63),源区深度较浅(35Km),成矿潜力弱;中-晚二叠世花岗岩浆作用又可分为两个侵入次:在中二叠世(262Ma)形成了高Sr低Y型花岗闪长岩和低Sr低Y型英云闪长斑岩,源于加厚的下地壳(厚度45Km)底侵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两者均具有Cu-Au矿的成矿潜力;晚二叠世由于地壳的持续伸展拉张、减薄,下地壳物质再次在底侵玄武岩浆加热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具有W-Sn成矿潜力的二长花岗岩(252Ma)。并据此建立了研究区花岗岩成岩成矿模式,指出了该区的找矿标志。
|
|
|
|
1 |
夏游;;用γ能谱测量法普查钨锡矿床[J];铀矿地质;1983年04期 |
2 |
金景福;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含铀花岗岩成岩物质来源与铀成矿作用[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4年02期 |
3 |
黄云玉;;秦巴地区花岗岩类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J];陕西地质;1987年02期 |
4 |
陈伟邦
,陈岳龙
,王中刚
,张静;华北某些太古代花岗岩类副矿物的初步研究[J];地球化学;1988年04期 |
5 |
夏宏远;;国际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J];矿物岩石;1982年04期 |
6 |
华刚;论花岗岩类侵入岩的岩石化学回归成分[J];地球化学;1983年02期 |
7 |
张玉泉;谢应雯;胡国相;;横断山区花岗岩类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5年02期 |
8 |
А.Т.Хитрянов
,雷文高;褶皱区花岗岩类的矿物相[J];地球与环境;1986年05期 |
9 |
郑济林;;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
10 |
真允庆;日本西部凤翩山地区矿化过渡系列花岗岩类的化学特征及成因[J];地质地球化学;1987年01期 |
11 |
莫柱孙;;南岭地区花岗岩研究的薄弱环节——纪念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立十周年[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8年03期 |
12 |
张能德;;川西白玉—中甸地区花岗岩类的形成时代探讨[J];地质通报;1991年02期 |
13 |
曾崇义,肖龙,叶乃青,胡楚雁,刘纯,蔡立幸;广西苍梧岭脚地区花岗岩类地质及其成矿专属性[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
14 |
邢凤呜;皖中下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类[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7年03期 |
15 |
罗淑兰,吴宗絮,邓晋福,杨瑞瑛;太行-五台山区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特征对比及陆壳演化[J];岩石学报;1997年02期 |
16 |
大海;;利用花岗岩类建造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预测稀有金属矿化[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8年06期 |
17 |
沈渭洲,凌洪飞,李武显,黄小龙,王德滋;中国东南部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1999年01期 |
18 |
董建乐,杨志刚,王信虎,郑豪;花岗岩类与我国金矿成矿关系[J];黄金;2002年06期 |
19 |
华仁民,陈培荣,张文兰,刘晓东,陆建军,林锦富,姚军明,戚华文,张展适,顾晟彦;华南中、新生代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系统[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4期 |
20 |
夏卫华;花岗岩类与成矿关系的研究现状[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