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地湍流和湍流能量传输特征及能量平衡状况

肖霞  
【摘要】:本文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SACOL)连续四年(2006.09-2010.08)的近地层涡旋相关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下垫面地气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特征;特别注重研究了近地层观测试验中的能量不闭合问题,不仅利用观测的涡旋相关资料详细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下垫面能量平衡不闭合状况,讨论了影响能量平衡闭合的各个因子,而且从理论上概括了近地层大气运动和能量物质传输的理想模型和实际模型。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通过对SACOL站各气象要素的分析及其footprint分析,得到SACOL观测站的资料具有比较好的时间和空间代表性;对资料进行质量评估与控制,得到SACOL观测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涡旋相关资料的有效数据分别为:77.5%,75.4%,68.3%和51.9%。 (2)利用EdiRe涡旋相关处理软件对SACOL观测站的资料进行处理,平均时段取30min比较合理。 (3)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下垫面湍流强度满足一般规律IuIvIw;各个季节w分量的无因次标准差与平坦下垫面的系数比较接近,u分量的无因次方差也较接近于平坦下垫面,而v分量则较平坦下垫面的无因次方差系数偏大。 (4)能量平衡闭合情况与目标区域内的通量贡献、大尺度涡旋、地表土壤热通量的计算方法、稳定度和摩擦速度都密切相关,不同的季节各因子对能量平衡闭合的影响有所差别但更多的是一致性。随着目标源区通量贡献率的增大,能量平衡闭合度是增大的,该因子与下垫面非均匀性相关,对能量平衡闭合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SACOL观测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30min平均时长感热通量基本包括所有湍流谱(casel)的数据比例分别为77.7%,75.4%,69.4%及60.3%;潜热通量满足casel的四个季节的比例分别为56.0%,54.5%,56.7%和42.0%;春夏两季受低频影响相对较小,秋冬两季相对较大,且潜热通量较感热通量的低估情况更严重;增加平均时长可以使得能量平衡闭合情况逐渐变好。地表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法对能量平衡闭合结果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季节变化不明显。稳定度的变化对能量平衡闭合情况有明显的影响,从不稳定经由近中性到稳定,总体上来说,各个季节能量平衡闭合情况逐渐变差的。各个季节白天能量平衡闭合情况较好,能量平衡闭合度较稳定,基本不随摩擦速度的变化而改变;夜间能量闭合度则随摩擦速度的增大而变大。 (5)从理论上概括了近地层大气运动和能量物质的传输特征,以及近地层能量物质传输的理想模型和实际模型。据此推论,如果大气运动越是接近于湍流,那么目前的理论和观测计算得到的近地层能量应该是越接近于闭合的。从大气运动发展本身出发,定义了相对垂直湍强RIw来表征大气湍流的强弱,以此研究大气运动状态对能量平衡闭合的影响,利用SACOL站的资料证明得到实际观测的近地层能量闭合率决定于大气运动状态,总体上近地层能量平衡闭合程度随湍流混合度增大而增加。通过资料质量控制分级处理表明,资料的不同程度的处理及其地表土壤热通量的计算方法可以影响近地层能量的闭合程度,但是它不能影响近地层的能量平衡闭合程度决定于大气运动的状态的实质。另外,能量平衡闭合情况随大气湍流运动强弱的变化受季节的影响不大,均在相对垂直湍强为RIw为0.16左右时能量闭合情况达到最佳并趋于稳定。 (6)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能量平衡各分量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特征,不同季节的能量平衡各分量均在正午达到最大值;波文比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型,正午达到最大值,昼夜交替时刻波文比较小,干季感热通量在能量平衡中明显占主要地位,冬季平均波文比为5.0,春季为2.0;湿季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在能量平衡中的作用相当,夏秋两季平均波文比在1.0左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白天的能量闭合残余量(残余量与有效能量的比值)结果分别为13.5%,21.6%,23.2%和32.9%,夜间的分别为74.2%,76.0%,73.4%和72.9%。能量平衡闭合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次变差;四个季节的能量平衡闭合情况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并且日变化趋势一致;白天OLS斜率大,能量闭合情况好,夜间较差。 (7)虽然能量不闭合程度明显,但对SACOL观测站近地层能量平衡的季节性特征及其短期能量交换特征的分析可知,SACOL观测站的观测是成功的,近地层湍流观测结果可以代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下垫面的地气交换特征。 (8)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大气层结近中性时的动量输送系数CDN分别为7.71×10-3,6.63×10-3,7.20×10-3和7.55×10-3;热量输送系数CHN分别为3.41×10-3,3.76×10-3,3.82×10-3和2.60×10-3。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炜,杨屹松;贴壁凸体湍流分离的数值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90年05期
2 赵鸣;南水北调对我国北方局地气候影响的一个理论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3 杨启国,杨兴国,马鹏里,王润元,刘宏谊;陇中黄土高原冬季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9期
4 王建;丁永建;刘时银;;高寒草地春季积雪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径流模拟[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5 李守波;赵传燕;;基于能量平衡的关川河流域蒸散发的遥感反演[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年06期
6 王旭,周国逸,张德强,王春林;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热通量研究[J];生态环境;2005年02期
7 吴家兵,关德新,赵晓松,韩士杰,金昌杰,于贵瑞;东北阔叶红松林能量平衡特征[J];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8 苏中波;张廷;马耀明;贾立;文军;;青藏高原地区能量水分循环:地表能量平衡和湍流热通量(英文)[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12期
9 单长兵;刘元雪;;河道型水库区下垫面改变对局地降水量影响[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杨东华;及分析(下)——分析的实践[J];力学与实践;1980年01期
11 钱国桢,张晓爱,叶启智;温度对高山岭雀能量平衡的影响[J];生态学报;1983年02期
12 肖文发;油松林的能量平衡[J];生态学报;1992年01期
13 王绍强;于贵瑞;;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生态学报;2008年08期
14 杜嘉;张柏;宋开山;王宗明;曾丽红;;基于MODIS产品和SEBAL模型的三江平原日蒸散量估算[J];中国农业气象;2010年01期
15 黄萌;许尚忠;李俊雅;高雪;陈金宝;;敲减MC4R表达对牛胎儿成纤维细胞CMS系统关键因子的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年03期
16 田红;伍琼;童应祥;;安徽省寿县农田能量平衡评价[J];应用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17 T.R.奥科;沈建柱;;城市气候研究中的水、辐射和能量平衡研究现状[J];地理科学进展;1983年02期
18 谢贤群;;农田蒸发测量一个改进的能量平衡—空气动力学阻抗模式[J];中国农业气象;1988年01期
19 莫兴国,刘苏峡,于沪宁,刘昌明;冬小麦能量平衡及蒸散分配的季节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1997年06期
20 黄治国,熊俐,刘振山,刘守仁,谢庄,刘国庆;Ghrelin—一种多功能激素[J];中国畜牧兽医;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艳;;液氮装置能量平衡测算[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何振声;陈世超;;玻璃纤维工厂能量平衡通则[A];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第二十八次工作会议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艳明;王翀;刘建新;;围产期奶牛氧化应激与能量平衡相关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兰国彬;张小松;杜垲;;太阳能热泵中的设备能量平衡[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汤学忠;刘姿;赵立合;刘静;;关于钢铁企业能量平衡的测算[A];199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7年
6 陆立新;;试论土地能量平衡[A];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C];1985年
7 佟华;赵琳娜;陈起英;管成功;;土壤湿度初值对边界层物理量预报影响的分析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山洪灾害监测、预报和评估”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陆慧娟;张雷;王明怡;陈科杰;;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沿海滩涂检测中的应用[A];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论文集[C];2007年
9 阳坤;M.Rasmy;S.Rauniyar;T.Koike;;基于CEOP数据评估当前天气预报GCM的模拟水平(英文)[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闭建荣;黄建平;;兰州大学气候灾害移动监测系统介绍[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霞;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地湍流和湍流能量传输特征及能量平衡状况[D];兰州大学;2011年
2 包呼格吉乐图;摔跤、柔道运动员减重期身体机能及某些内分泌指标变化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3 窦金凤;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命周期延长算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张治山;玉米燃料乙醇生命周期系统的热力学分析[D];天津大学;2005年
5 王昭艳;长江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与水汽通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6 张春雷;黄牛能量平衡调控候选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7 任丽婕;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部署优化算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刘晨峰;北京地区杨树人工林能量和水量平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李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能相关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卫三平;黄土丘陵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能传输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薇;农田冠层能量平衡和小气候要素的特征与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刘旭华;甘肃西固热电厂142MW机组负荷控制特性的研究及实现[D];重庆大学;2002年
3 方石银;激光切割模切板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樊旭;基于能量平衡和灰平衡的CFB锅炉静态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5 李玉军;七大队原稳站装置能平衡测试与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狄晓亮;2000安培电解槽制取金属锂优化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05年
7 潘玉峰;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与路由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陈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调度算法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红娜;单元机组协调控制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10 张秋红;6000吨/年环氧树脂生产技术改造—环氧氯丙烷废水回收工段的设计[D];江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滕庆海 王鹏程 梁光成;专家蹲点发明“能量平衡种田法”[N];新华日报;2011年
2 滕庆海 王鹏程 梁光成;句容戴庄“能量平衡”种田[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1年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科肥胖门诊 王永学;科学合理饮食是减肥之本[N];保健时报;2008年
4 霍立峰;专家呼吁重视中医经络学[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5 王秋;抚顺洗化厂统计管理发挥优势[N];中国石油报;2005年
6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 王汉亮;知己健康管理:做大医院不想做不能做的事[N];健康报;2009年
7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秘书长王汉亮;好方法需要政策支持[N];健康报;2006年
8 钟炳南 青松;如何预防“亚健康”的威胁[N];广东科技报;2001年
9 宏子木;生物燃料还不够“绿”[N];中国石化报;2007年
10 朱芙蓉;气象武器:人类又一威胁[N];科技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