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地湍流和湍流能量传输特征及能量平衡状况
【摘要】:本文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SACOL)连续四年(2006.09-2010.08)的近地层涡旋相关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下垫面地气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特征;特别注重研究了近地层观测试验中的能量不闭合问题,不仅利用观测的涡旋相关资料详细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下垫面能量平衡不闭合状况,讨论了影响能量平衡闭合的各个因子,而且从理论上概括了近地层大气运动和能量物质传输的理想模型和实际模型。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通过对SACOL站各气象要素的分析及其footprint分析,得到SACOL观测站的资料具有比较好的时间和空间代表性;对资料进行质量评估与控制,得到SACOL观测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涡旋相关资料的有效数据分别为:77.5%,75.4%,68.3%和51.9%。
(2)利用EdiRe涡旋相关处理软件对SACOL观测站的资料进行处理,平均时段取30min比较合理。
(3)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下垫面湍流强度满足一般规律IuIvIw;各个季节w分量的无因次标准差与平坦下垫面的系数比较接近,u分量的无因次方差也较接近于平坦下垫面,而v分量则较平坦下垫面的无因次方差系数偏大。
(4)能量平衡闭合情况与目标区域内的通量贡献、大尺度涡旋、地表土壤热通量的计算方法、稳定度和摩擦速度都密切相关,不同的季节各因子对能量平衡闭合的影响有所差别但更多的是一致性。随着目标源区通量贡献率的增大,能量平衡闭合度是增大的,该因子与下垫面非均匀性相关,对能量平衡闭合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SACOL观测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30min平均时长感热通量基本包括所有湍流谱(casel)的数据比例分别为77.7%,75.4%,69.4%及60.3%;潜热通量满足casel的四个季节的比例分别为56.0%,54.5%,56.7%和42.0%;春夏两季受低频影响相对较小,秋冬两季相对较大,且潜热通量较感热通量的低估情况更严重;增加平均时长可以使得能量平衡闭合情况逐渐变好。地表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法对能量平衡闭合结果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季节变化不明显。稳定度的变化对能量平衡闭合情况有明显的影响,从不稳定经由近中性到稳定,总体上来说,各个季节能量平衡闭合情况逐渐变差的。各个季节白天能量平衡闭合情况较好,能量平衡闭合度较稳定,基本不随摩擦速度的变化而改变;夜间能量闭合度则随摩擦速度的增大而变大。
(5)从理论上概括了近地层大气运动和能量物质的传输特征,以及近地层能量物质传输的理想模型和实际模型。据此推论,如果大气运动越是接近于湍流,那么目前的理论和观测计算得到的近地层能量应该是越接近于闭合的。从大气运动发展本身出发,定义了相对垂直湍强RIw来表征大气湍流的强弱,以此研究大气运动状态对能量平衡闭合的影响,利用SACOL站的资料证明得到实际观测的近地层能量闭合率决定于大气运动状态,总体上近地层能量平衡闭合程度随湍流混合度增大而增加。通过资料质量控制分级处理表明,资料的不同程度的处理及其地表土壤热通量的计算方法可以影响近地层能量的闭合程度,但是它不能影响近地层的能量平衡闭合程度决定于大气运动的状态的实质。另外,能量平衡闭合情况随大气湍流运动强弱的变化受季节的影响不大,均在相对垂直湍强为RIw为0.16左右时能量闭合情况达到最佳并趋于稳定。
(6)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能量平衡各分量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特征,不同季节的能量平衡各分量均在正午达到最大值;波文比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型,正午达到最大值,昼夜交替时刻波文比较小,干季感热通量在能量平衡中明显占主要地位,冬季平均波文比为5.0,春季为2.0;湿季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在能量平衡中的作用相当,夏秋两季平均波文比在1.0左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白天的能量闭合残余量(残余量与有效能量的比值)结果分别为13.5%,21.6%,23.2%和32.9%,夜间的分别为74.2%,76.0%,73.4%和72.9%。能量平衡闭合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次变差;四个季节的能量平衡闭合情况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并且日变化趋势一致;白天OLS斜率大,能量闭合情况好,夜间较差。
(7)虽然能量不闭合程度明显,但对SACOL观测站近地层能量平衡的季节性特征及其短期能量交换特征的分析可知,SACOL观测站的观测是成功的,近地层湍流观测结果可以代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下垫面的地气交换特征。
(8)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大气层结近中性时的动量输送系数CDN分别为7.71×10-3,6.63×10-3,7.20×10-3和7.55×10-3;热量输送系数CHN分别为3.41×10-3,3.76×10-3,3.82×10-3和2.60×10-3。
|
|
|
|
1 |
李炜,杨屹松;贴壁凸体湍流分离的数值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90年05期 |
2 |
赵鸣;南水北调对我国北方局地气候影响的一个理论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3 |
杨启国,杨兴国,马鹏里,王润元,刘宏谊;陇中黄土高原冬季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9期 |
4 |
王建;丁永建;刘时银;;高寒草地春季积雪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径流模拟[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
5 |
李守波;赵传燕;;基于能量平衡的关川河流域蒸散发的遥感反演[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年06期 |
6 |
王旭,周国逸,张德强,王春林;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热通量研究[J];生态环境;2005年02期 |
7 |
吴家兵,关德新,赵晓松,韩士杰,金昌杰,于贵瑞;东北阔叶红松林能量平衡特征[J];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
8 |
苏中波;张廷;马耀明;贾立;文军;;青藏高原地区能量水分循环:地表能量平衡和湍流热通量(英文)[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12期 |
9 |
单长兵;刘元雪;;河道型水库区下垫面改变对局地降水量影响[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10 |
杨东华;及分析(下)——分析的实践[J];力学与实践;1980年01期 |
11 |
钱国桢,张晓爱,叶启智;温度对高山岭雀能量平衡的影响[J];生态学报;1983年02期 |
12 |
肖文发;油松林的能量平衡[J];生态学报;1992年01期 |
13 |
王绍强;于贵瑞;;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生态学报;2008年08期 |
14 |
杜嘉;张柏;宋开山;王宗明;曾丽红;;基于MODIS产品和SEBAL模型的三江平原日蒸散量估算[J];中国农业气象;2010年01期 |
15 |
黄萌;许尚忠;李俊雅;高雪;陈金宝;;敲减MC4R表达对牛胎儿成纤维细胞CMS系统关键因子的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年03期 |
16 |
田红;伍琼;童应祥;;安徽省寿县农田能量平衡评价[J];应用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
17 |
T.R.奥科;沈建柱;;城市气候研究中的水、辐射和能量平衡研究现状[J];地理科学进展;1983年02期 |
18 |
谢贤群;;农田蒸发测量一个改进的能量平衡—空气动力学阻抗模式[J];中国农业气象;1988年01期 |
19 |
莫兴国,刘苏峡,于沪宁,刘昌明;冬小麦能量平衡及蒸散分配的季节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1997年06期 |
20 |
黄治国,熊俐,刘振山,刘守仁,谢庄,刘国庆;Ghrelin—一种多功能激素[J];中国畜牧兽医;2005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