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多源观测资料,使用统计、合成、诊断和数值模拟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夏季风爆发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全球逐日SST和风场的季节变化,发现季风区经向最暖海表温度轴(海温暖轴)存在突然北跳的特征,并且海温暖轴的突然北跳可以触发夏季风爆发。然后,通过分析海洋混合层热收支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变化,发现海温暖轴的突然北跳是海-陆-气耦合系统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响应。最后,以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为典型例子,从气候平均、个例分析和年际变化的角度,深入研究海温暖轴突然北跳对夏季风爆发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热带地区边界层环流主要受SST的影响,暖SST区域与南北风的辐合区和降水大值中心相对应。信风区,SST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海温暖轴在赤道两侧两个局地SST暖中心之间来回跳动,或是海温暖轴在赤道地区较小范围内移动,它对区域SST经向梯度的影响较小,因此风的变化也小。季风区,SST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海温暖轴的突然北跳、南撤和阶段性停滞,显著影响着区域SST的经向梯度及风的季节变化。
研究发现西南风的爆发时间和降水中心突然从南半球北跳到北半球的时间晚于海温暖轴从赤道突然北跳到10°N以北的时间。不同纬向区域,海温暖轴突然北跳时间越早(晚),西南风爆发越早(晚)。海温暖轴的突然北跳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影响夏季风的爆发,一是通过暖SST提高大气的不稳定性;二是通过改变区域SST梯度,使层辐合增强,边界层水汽增加。
(2)海温暖轴突然北跳的成因
夏季风爆发前,北半球中层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15°N附近,受副高内部下沉气流的影响,15°N附近总云量最少,春季在这里形成了经向海表面短波辐射通量的大值区;随着冬季风的不断减弱,海表面风速逐渐减小,引起季风区海表面潜热通量逐渐减弱,海洋混合层逐渐变浅。春季,南亚大陆迅速增温,这一方面在对流层低层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强迫出反气旋性环流,中心位于15°N附近,反气旋中心的低风速和负涡度强迫使这里成为经向海表面潜热通量、海洋混合层深度和混合层底卷入冷海水的低值区;另一方面,南亚作为整体与西北太平洋的海陆热力差强迫出南风气流,使西太平洋15°N附近的北风减弱,于是逐渐形成经向海表面潜热通量和海洋混合层深度的低值区。这些作用使得春季15。N附近的SST增温速度最大,导致15°N附近SST大于赤道SST的时间早于其南面区域SST大于赤道SST的时间,于是海温暖轴突然北跳。
(3)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的定义
夏季风爆发过程中,孟加拉湾受多种来源气流影响,经向风和纬向风的扰动多,不太适合于判断夏季风的爆发。但是,可以利用孟加拉湾风向绝对转角或孟加拉湾西南面西风风速的突然增加来定义孟加拉湾夏季风的爆发。这两种方法定义的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际变化与使用热力学变量和对流变量定义的一致。受热带对流环流关系支配,利用孟加拉湾西南面西风风速定义夏季风爆发时间能更好的反映出对流的变化。
(4)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的基本特征
孟加拉湾夏季风在24候爆发。夏季风爆发前,孟加拉湾SST的快速增加使海温暖轴从赤道突然北跳,SST在夏季风爆发时达到最大;夏季风爆发后SST降低,海温暖轴南撤回赤道。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前,在赤道中印度洋存在较强的降水和涡旋对。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后经圈环流发生明显的变化,南北半球相互作用增加。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后其上空对流层中上层形成暖中心,引起经向气温最大值从南半球移到北半球,同时区域经向温度梯度反向。
(5)海温暖轴突然北跳影响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的年际变化特征
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时间与海温暖轴突然北跳的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海温暖轴的突然北跳均超前于夏季风爆发。海温暖轴的突然北跳主要是通过经向SST梯度,而非SST强度来影响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的年际变化的。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偏早(晚)年,海温暖轴突然北跳后夏季风迅速(缓慢)爆发。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偏早年与偏晚年相比,偏早年前期在海洋大陆地区降水偏多,凝结潜热加热在赤道东印度洋激发出强的西风气流。该西风气流一方面可使赤道东印度洋SST偏低,引起海温暖轴突然北跳和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偏早;另一方面,它可能是海温暖轴突然北跳后导致孟加拉湾夏季风迅速爆发的原因。
(6)海温暖轴突然北跳和青藏高原加热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
CAM3的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青藏高原春季的地表加热,海温暖轴的突然北跳在触发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海温暖轴突然北跳后,孟加拉湾低层将产生辐合,对流得以发展并在低层激发出气旋性环流,对流和环流之间存在正反馈作用。模式中海温暖轴突然北跳对夏季风爆发的影响特征与观测一致。受春季西风基本气流的影响,青藏高原加热异常主要影响高原下游地区,对孟加拉湾环流的影响较小
|
|
|
|
1 |
梁潇云;刘屹岷;吴国雄;;热带、副热带海陆分布与青藏高原在亚洲夏季风形成中的作用[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4期 |
2 |
梁建茵,吴尚森;1998年南海、孟加拉湾夏季风期间动能收支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04期 |
3 |
晏红明,肖子牛,杞明辉;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夏季风气候特征的差异[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4 |
尚大成;王澄海;;高原地表过程中冻融过程在东亚夏季风中的作用[J];干旱气象;2006年03期 |
5 |
吕俊梅;张庆云;陶诗言;琚建华;;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及推进特征[J];科学通报;2006年03期 |
6 |
Ernest C、Kung;Taher A、Sharif;方兴;;关于印度夏季风爆发的统计预报[J];浙江气象;1981年04期 |
7 |
丁一汇;1979年夏季风爆发前后中国东部和日本上空动能的大尺度收支[J];大气科学;1984年03期 |
8 |
彭楚明,何有海,关翠华,林锡贵;南海夏季风爆发与海温和大气对流的低频变化[J];高原气象;1999年04期 |
9 |
何有海,彭楚明,关翠华,林锡贵,王东晓;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大气对流低频振荡的年际变化[J];大气科学;2000年06期 |
10 |
陈隆勋,李薇,赵平,陶诗言;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4期 |
11 |
刘秦玉,贾旭晶,孙即霖,张秀芝;1998年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上混合层的特征及成因[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4期 |
12 |
陈艳;丁一汇;肖子牛;晏红明;;水汽输送对云南夏季风爆发及初夏降水异常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6年01期 |
13 |
张蓝蓝;;海南岛5月暴雨的异常与马来半岛的夏季风[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3年01期 |
14 |
朱敏,江晓南,张铭;南亚夏季风爆发前后高度场温湿场的演变特征[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5 |
吴迪生;冯伟忠;许建平;闫敬华;赵雪;张纪伟;乔贯宇;林复;吕桕明;;1986年南海季风海-气界面热量交换[J];科学通报;2006年03期 |
16 |
吴迪生;魏建苏;周水华;杨会;杨凡;黎广媚;;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和广东旱涝[J];热带气象学报;2007年06期 |
17 |
黄菲;李元妮;;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
18 |
陶诗言,何诗秀,杨祖芳;1979年季风试验期间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时期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1983年04期 |
19 |
毛江玉,谢安,宋焱云,叶谦;海温及其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0年05期 |
20 |
刘秦玉,孙即霖,贾旭晶;春季南海南部上混合层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