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

宫长瑞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更是一种有别于工业文明的价值选择。从理论层面来看,生态文明价值观从人类意识形态层面更全面地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了生态文明社会形态所应具备的价值观特征和价值规范标准,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健康发展的根本切入点和着力点。从实践层面来看,生态文明价值观将促进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促使人类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重大变革,不断从生产和消费行为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只有这种价值观被人们所接受和所掌握,并转化为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最终成为公民的自身行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当其冲地重视和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生态道德文化深入人心,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根基。 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的迫切问题和复杂体系。在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既要有全局性的战略思考,又要立足当代和当地的实际,有区别有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本文从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现状出发,通过回顾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总结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发展目标等基本理论,从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考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和根本途径,并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对国内外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进行了历史考察,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特点、内容、作用和价值目标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理论根基进行了追溯,从而总结和提出了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基本内容、根本原则、方式方法和具体路径。 从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角度,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关注。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固然需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但在根本上必须付诸全体公民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关键所在,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本文认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途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思想层、行政层和实践层。具体来看,思想层包括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提升公民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行政层包括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实践层包括增强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能力和合理引导环境保护组织的健康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坤民;;环境教育与未来[J];中国环境管理;1988年02期
2 李桂华;一项造福全人类的大事业——保护环境,开展环境教育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1994年04期
3 刘东杰;切实加强青少年的环境教育[J];福建环境;1995年02期
4 ;普及环境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J];环境教育;1996年02期
5 ;加强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促进学校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1996年03期
6 史发军;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时间空间地位[J];环境教育;1996年03期
7 陈践,朱青山,赵由才;环境教育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8 蔡振孔;谈中小学幼儿园的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1997年01期
9 茅玉东,沈忠;挖掘身边资源开展环境教育[J];江苏绿化;1997年01期
10 王丽贤;;香港的环境教育[J];大自然;1997年04期
11 楼慧心;试论环境教育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作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年02期
12 花春文;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山东环境;1998年03期
13 葛莉;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必要性[J];黑龙江环境通报;1998年01期
14 刘锦泉,谷霞;关于加强高等院校环境教育的再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1998年06期
15 俞瑞堂;国外环境教育动向[J];海河水利;2000年01期
16 吴祖强;关于环境教育教学方法现状的思考[J];环境教育;2000年01期
17 刘宏;加强环境教育 创建绿色学校[J];四川环境;2000年02期
18 董雁;开拓创新 参与实践──高中环境教育初探[J];环境教育;2001年03期
19 刘曰海;师范类院校开展环境教育初探[J];北方环境;2001年02期
20 孟范例;拥抱春天[J];环境教育;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李敬;;环境问题和环境教育[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4年
2 周涛;;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2002年
3 陈延东;;我们是这样开展环境教育的[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4 侯朝炜;;生态博物馆运作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之初探[A];以人为本促进科普场馆协调和持续发展——2004年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海南研讨会论文论文集[C];2004年
5 马桂新;;环境教育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6 沈建;;中国大陆地区环境教育出版情况介绍[A];2007年海峡两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葛玉琴;;合理利用科普资源 创新校园环境教育[A];整合科普资源 优化科教环境——第十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07年
8 华同旭;;21世纪环境教育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李玲;;给孩子们一个绿色的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安徽卷)[C];2010年
10 汪国英;;普通中学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考[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李久生;环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施案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徐湘荷;生态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吴祖强;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陆静;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戴秀丽;生态价值观的演化及其实践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孙岩;居民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彭立威;生态人格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马彩华;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美霞;中学环境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影;课堂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鄂晓红;在生物教学中开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罗晓燕;日本大学环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5 吴长才;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怀芳;初中环境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的契合[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阿莉;高等师范院校环境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吴兴华;高中研究性学习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9 张岩;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田敏;关于环境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泰山;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N];文汇报;2003年
2 李维 田青 (本报记者 李维);向台湾环境教育学什么?[N];中国环境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台桂花;我怎样开展环境教育[N];中国环境报;2003年
4 李忠东;德国的环境教育求真务实[N];中国社会报;2005年
5 杨咏梅;在德国感受环境教育[N];大众科技报;2002年
6 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让环境教育走向纵深[N];江苏经济报;2003年
7 ;加强环境教育 建设“和谐贵州”[N];贵州政协报;2007年
8 记者  叶滨;我市开展全民环境教育[N];哈尔滨日报;2006年
9 本报通讯员 田歌 记者 周迎久;50后的李克荣:用感恩的心播绿[N];中国环境报;2010年
10 田青;新生活改变旧习惯[N];中国环境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