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植物性状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见物种对施肥的响应

胡文祥  
【摘要】:植物功能群(plant functional groups, PFGs)是具有确定的植物功能性状的一系列植物的组合,是生态学家为研究植被对气候变化和干扰的响应而引入的生态学概念。目前功能群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仍在于决定植物功能群划分的植物特征的选择上。依据植物生物学对物种进行的植物功能群划分方法,要回答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对干扰的响应以及生态系统功能转换的机制等关键生态学问题存在着局限性。现在越来越多生态学家认为,按植物性状对干扰的响应对特定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进行再划分是回答上述问题的一条极有希望的途径。但运用这一分类方法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进行的分类的研究报道迄今还较少。同时目前关于影响物种相对多度的机理以及物种相对多度与植物性状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项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12种常见物种的相对多度和6种性状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响应的研究,试图了解物种水平上高寒草甸不同植物性状的数量特征和变化幅度、基于植物性状变化响应的植物功能群的划分以及植物性状与物种相对多度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施肥处理下高寒草甸植物性状变化趋势比较复杂,并非依据植物生物学特征划分的3个功能群(豆科、禾草和杂类草植物功能群)进行响应变化; 2.在施肥15g/m2处理下,根据高寒草甸植物的6种性状变化响应趋势将12种植物划分为3个植物类群: ①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青藏大戟(Euphorbia altotibetica)+多枝黄芪(Astragalus polycladus)+棱子芹(Pleurospermum szechenyii);②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浴草(Koeleria cristata);③胡氏翦股颖(Agrostis hugoniana)+钝裂银莲花(Anemone obtusiloba)。 3.在施肥30g/m2处理下,根据高寒草甸植物的6种性状变化响应趋势将12种植物划分为4个植物类群: ①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多枝黄芪(Astragalus polycladus)+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钝裂银莲花(Anemone obtusiloba);②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胡氏翦股颖(Agrostis hugoniana);③溚草(Koeleria cristata)+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④肯藏大戟(Euphorbia altotibetica)+棱子芹(Pleurospermum szechenyii)。 4.在施肥60g/m2处理下,根据高寒草甸植物的6种性状变化响应趋势将12种植物划分为4个植物类群: ①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钝裂银莲花(Anemone obtusiloba)+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多枝黄芪(Astragalus polycladus)+棱子芹(Pleurospermum szechenyii);②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胡氏翦股颖(Agrostis hugoniana)+溚草(Koeleria cristat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③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④青藏大戟(Euphorbia altotibetica)。 5.就本研究探讨的6种植物性状来看,在施肥处理下,物种相对多度与SLA和LDMC存在着相关关系,并且它们间的相关关系随着施肥量的变化而改变。这说明影响物种相对多度高低的过程不是一个完全随机过程,它与植物性状存在着相关关系,并且它们间的相关关系随着外界环境发生变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亮;张晓爱;刘泽华;;青海北部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繁殖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动物学研究;2005年06期
2 李元寿;张人禾;王根绪;赵林;丁永建;王一博;;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区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异特性[J];环境科学;2009年06期
3 田玉强;朱维树;张勇;李悦;刘峻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光合特征研究简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4 易现峰,杨月琴,张晓爱,李来兴,赵亮;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定位站没有发现C_4植物——来自于稳定性碳同位素的证据(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3年11期
5 德科加;;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地NPK施肥组合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0年04期
6 彭敏,赵京,陈桂琛;青海省东部地区的自然植被[J];植物生态学报;1989年03期
7 王文颖;王启基;王刚;;高寒草甸土地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6年02期
8 田玉强;高琼;张智才;张勇;朱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光合与土壤呼吸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2期
9 张晓爱;刘泽华;赵亮;王爱真;雷富民;;青藏高原常见雀形目鸟类的筑巢特征[J];动物学研究;2006年02期
10 于格;鲁春霞;谢高地;郭广猛;;基于RS和GIS的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估——以生长季为例[J];山地学报;2006年04期
11 柳领君;张宏;;高寒草甸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草业与畜牧;2008年02期
12 肖浩;;高寒草甸植被退化的几个案例分析及恢复问题的探讨[J];草业与畜牧;2008年03期
13 潘林;;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研究现状[J];青海农林科技;2011年02期
14 尚永成,肖锋,张昌林;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植被调查[J];四川草原;2005年11期
15 周波;;木里露天煤矿水土流失量预测及防治对策[J];草业科学;2006年07期
16 黎与;;青海三江源“黑土滩”形成的自然、人为因素和生物学机制[J];草业与畜牧;2007年04期
17 吴兵;袁明璐;李胜;韩发;师生波;;高寒草甸植物抗氧化系统对长期增强UV-B辐射的响应[J];草业科学;2008年05期
18 刘育红;李希来;魏卫东;芦光新;田丰;乔有明;;高寒草甸“黑土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9年03期
19 郭晓敏;张宏;;我国高寒草甸土壤金属元素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草业与畜牧;2010年09期
20 李英年;赵亮;徐世晓;赵新全;周华坤;古松;;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辐射气候特征[J];山地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亮;徐世晓;李英年;赵新全;于贵瑞;古松;杜明远;;青藏高原2种草甸类型地表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李林;朱西德;王振宇;唐红玉;;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于暖湿化的若干事实[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的综合考察与科学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5 殷跃平;;[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6 康世昌;游庆龙;Enric Aguilar;闫宇平;;青藏高原中、东部极端气候变化特征[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7 王天津;;建立青藏高原环境资源产业 规范运作流域生态补偿机制[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张镱锂;郑度;包维楷;谢高地;摆万奇;李双成;沈振西;;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鲁春霞;于格;郭广猛;王菱;冷允法;;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效应及其水塔功能[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张省举;;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取得的认识(摘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王在志;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4 武胜利;基于TRMM的主被动微波遥感结合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5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6 夏忠欢;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8年
7 潘卫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2年
8 刘继梅;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独一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9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史小明;开垦、黄帚橐吾蔓延和禁牧对高寒草甸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显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种子库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陈正宏;高寒草甸沙化过程中生物结皮藻类组成及分布的变化[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3 贠汉伯;青藏高原内陆不同生态系统中主要植物δ~(13)C、δN/‰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文祥;基于植物性状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见物种对施肥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1年
5 范晓梅;长江源区植被覆盖变化对高寒草甸蒸散的影响及作物系数的确定[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春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典型高寒草地植被覆被变化对地表水循环影响的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赵慧霞;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尉晓玮;青藏高原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俞国权;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尚大成;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马波;青藏高原:天气暖了,植物生长期短了[N];科技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吴洣麓;曹广民:小草也成气候变暖疑凶[N];北京科技报;2008年
3 王帆 王圣志;野生动物青藏高原撒野[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4 贾立君 吕雪莉 陈俊;世界屋脊上的“圈地保护”之争[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记者 于莘明;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N];科技日报;2006年
6 李泰年;敢将红颜许和谐(三)[N];青海日报;2007年
7 拉巴次仁 姜辰蓉;火车拉动青藏高原经济带[N];西部时报;2006年
8 ;漫话古代巫术道教与苯教文化的对比和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9 徐丛荣;我国确定“可燃冰”陆域找矿远景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10 郑菲通讯员 吴艳;青藏高原特殊环境野生植物调查保存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