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社区共管机制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研究在深入观察四川唐家河、陕西太白山和甘肃白水江社区共管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横向层面存在较大的绩效水平差异和存续性强弱不同的情况。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抓住本质因素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探寻和解决问题。在大师们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从机制视角切入,选取了三个保护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点,从机制的形态、激励相容、信息效率和绩效水平四个层面,比较分析了三个案例社区共管机制的差异,阐述引起上述差异的机制解释。
比较结果显示,三个案例社区共管机制存在激励相容强弱和信息效率高低的差异,从而导致社区共管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么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要么因机制运行成本太高而无法长期自我维系。实现林缘社区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思路,一是努力降低社区森林依赖度,二是在保障社区合理使用的范围内,制止违法与违规的破坏行为。社区共管机制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激励相容和信息效率两大原则。实现激励相容,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项目内容自身能够有力地结合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冲突,体现管理局与社区的共同利益诉求;二是项目的运行机制能够保证激励相容的实现,通过激励机制的化学反应,修正村民们传统策略,引导村民行为符合协议要求。提高机制运行的信息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则应减少信息维数,加强市场化运作,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信息传递与反馈程序过程中的消耗,保障信息高效流通。此外,在案例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管理局与社区村民合作生产经营,参与收益分配的积极前景及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加入保护队伍,在自然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
|
|
1 |
张金良,李焕芳,侯凌宇;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效果好[J];陕西林业科技;1999年03期 |
2 |
刘德荣,石德金;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3年01期 |
3 |
邹雅卉;云南省云县后箐乡社区共管组织组建过程案例[J];林业与社会;2003年03期 |
4 |
胡崇德;社区共管委员会参与性问题浅析[J];林业与社会;2001年02期 |
5 |
何鹏举,司开创,张金良;周至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初见成效[J];林业与社会;2000年03期 |
6 |
姚能昌;浅议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J];林业调查规划;2004年02期 |
7 |
亦名;社区共管与野生动物保护[J];森林与人类;2004年10期 |
8 |
陈秀芝,张海鹏;发展乡土型产业 推动社区共管持续开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
9 |
何明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隆阳管理所实行社区共管的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4年01期 |
10 |
杨俊伍;靳乐山;汪力斌;;发展干预视角下的社区共管——对东北三村社区共管的个案研究[J];农村经济;2008年10期 |
11 |
韦惠兰;陈俊荣;黄家飞;;基于产权视角的社区共管研究——以中国四个自然保护区为例[J];特区经济;2008年02期 |
12 |
;林业近闻[J];陕西林业;2000年02期 |
13 |
杨忠兴,张伟;西双版纳扩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实行社区共管的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3年04期 |
14 |
孙丽,王升忠;基于社区共管的向海湿地生态旅游[J];吉林林业科技;2004年02期 |
15 |
赖庆奎,李建钦,孟祥勇;云南省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案例调查分析[J];林业与社会;2004年03期 |
16 |
张小红;开展社区共管 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J];林业经济;2000年04期 |
17 |
曹晔晖;张大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
18 |
尚艳春;张咏梅;;基于社区共管的自然保护区权力机制分配研究[J];甘肃农业;2006年08期 |
19 |
李静;袁静宇;胡其图;巴达仁贵;;内蒙古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以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22期 |
20 |
吴宪;赖庆奎;王亚军;;阿姆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情况调查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