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高寒草甸不同功能群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研究
【摘要】:氮(N)和磷(P)是植物的基本营养元素,其循环影响着生态系统中的大多数过程。N素的供应和循环,尤其对N限制的高山植被植物群落产生影响。植物N、P养分含量及养分在各个器官间的分配既受生长地点养分有效性的制约,也受植物自身生长型、生理特征和生活史的影响,是环境和物种系统发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自然陆地生态系统中,N:P比已广泛用于判断植物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的N、P养分限制格局。不同类群植物由于资源获取方式、资源利用效率和对扰动响应的不同,N:P化学计量学特征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各类群植物适应特定环境的前提或结果。例如,豆科植物N素营养主要来源于固氮作用,而非豆科植物的N素营养主要从土壤获取,其中土壤中N的可利用性与N的矿化或硝化作用密切相关。作为N素进入生态系统的两个重要途径,豆科的固氮作用和土壤矿化速率将对N限制植被的地上N库和生产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亚高寒草甸群落中不同类群植物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相关的对不同自然N素水平的适应。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亚高寒草甸植被为例,分析了土壤因子和群落N:P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季节变化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群落中不同功能群植物(禾草、非豆科杂草和豆科)之间N:P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差异。由于局域尺度营养分布的异质性,通过对所选样地的随机取样,获得土壤肥力梯度和群落生产力梯度。我们调查了沿着这个梯度,不同功能群植物的生物量比例的分布模式,并且探索其潜在的形成机制。本文还探讨了豆科植物和矿化作用维持群落N库和生产力上的作用。以下为本文的主要结果:
1.2007、2008和2009年植被平均N:P比分别为9.15,9.83和11.3,根据N:P值13可以判断,亚高寒草甸自然植被受到N营养的限制。植被生产力对N素的添加响应值平均为1.98,验证了该地区的N限制类型,与全球尺度限制类型的分布模式一致。平均植被N、P含量为20.2 mg g-1、2.23 mg g-1,两者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正是因为N、P含量高于其它地区,N-P关系中的点均落于前人在湿地和农业生态系统提出判断N、P限制的标准曲线P%=0.15+0.065 N%之下,这与施肥和N:P比判断的结果不一致。因此,植物N、P含量的绝对值和在低地生态系统提出的N-P标准曲线并不能很好地预测高山植被的N-P限制类型。
2.生长季初期到末期,土壤中的速效N含量下降。生长季植物生长不断地消耗速效氮,使植被受N素供应限制程度加剧。相应地,群落和各功能群植物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生长季中发生显著的变化。此外,禾草和非禾草植物最大生物量出现的时间不一致,在时间生态位发生了分化。
3.土壤全N与速效氮的供应如矿化、硝化速率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全氮在取样时间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研究中这个稳定的指标作为局域尺度下土壤肥力的判断标准。在N限制的亚高寒草甸上,沿着土壤全N和生产力梯度,禾草、豆科的生物量比例下降。禾草相对于杂草和豆科植物具有较低的N、P含量,即较高的营养利用效率,所以,禾草更能够适应因土壤N供应而导致生产力低的自然草地。
二次抛物线也能较好地拟合禾草比例-生产力/土壤全氮之间的关系。在更大尺度的营养梯度上,禾草比例有呈现U型分布的趋势。随着土壤N供应的进一步改善,禾草比例回升的趋势与施肥促进禾草优势度的研究是一致的。本研究在N为主要限制因子的植被上进行,仅仅解释了这个曲线的左侧部分。
4.相对于整个群落,土壤N净矿化速率,尤其是硝化速率与非豆科植物地上N库、地上生物量的相关关系更显著。土壤N矿化主要通过增加非豆科植物的地上N库和生物量,而产生对整个群落N库和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5.随着豆科植物在群落中所占比例的增加,群落平均N:P比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因此豆科的存在改善整个群落的N状况。此外,豆科比例与非豆科植物平均N:P比的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豆科固氮进入群落的N也部分供给非豆科植物吸收利用。因此,豆科的对改善群落N状况的贡献包括增加禾草、非豆科杂草的N素来源。在N限制的自然植被中,豆科的存在缓解了贫瘠土壤对群落N库和生产力的限制作用。
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低植被N:P比能够预测亚高寒草甸的N限制类型,而N、P营养含量的绝对值,以及前人提出的N:P标准曲线却不适用于高山植被。
2.植被N限制程度随植物生长而加剧,其N:P化学计量学特征也发生显著的生长季变化。
3.在N限制的植被上,高营养利用率和固氮作用分别使禾草和豆科植物更能适应贫瘠、低生产力的土壤。
4.土壤N肥力的改善增加群落N库和地上生物量,尤其表现在对非豆科植物的促进作用。豆科植物的存在提高了群落的N:P比值,其中包括对非豆科植物N状况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