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亚高寒草甸不同功能群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研究

张仁懿  
【摘要】:氮(N)和磷(P)是植物的基本营养元素,其循环影响着生态系统中的大多数过程。N素的供应和循环,尤其对N限制的高山植被植物群落产生影响。植物N、P养分含量及养分在各个器官间的分配既受生长地点养分有效性的制约,也受植物自身生长型、生理特征和生活史的影响,是环境和物种系统发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自然陆地生态系统中,N:P比已广泛用于判断植物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的N、P养分限制格局。不同类群植物由于资源获取方式、资源利用效率和对扰动响应的不同,N:P化学计量学特征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各类群植物适应特定环境的前提或结果。例如,豆科植物N素营养主要来源于固氮作用,而非豆科植物的N素营养主要从土壤获取,其中土壤中N的可利用性与N的矿化或硝化作用密切相关。作为N素进入生态系统的两个重要途径,豆科的固氮作用和土壤矿化速率将对N限制植被的地上N库和生产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亚高寒草甸群落中不同类群植物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相关的对不同自然N素水平的适应。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亚高寒草甸植被为例,分析了土壤因子和群落N:P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季节变化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群落中不同功能群植物(禾草、非豆科杂草和豆科)之间N:P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差异。由于局域尺度营养分布的异质性,通过对所选样地的随机取样,获得土壤肥力梯度和群落生产力梯度。我们调查了沿着这个梯度,不同功能群植物的生物量比例的分布模式,并且探索其潜在的形成机制。本文还探讨了豆科植物和矿化作用维持群落N库和生产力上的作用。以下为本文的主要结果: 1.2007、2008和2009年植被平均N:P比分别为9.15,9.83和11.3,根据N:P值13可以判断,亚高寒草甸自然植被受到N营养的限制。植被生产力对N素的添加响应值平均为1.98,验证了该地区的N限制类型,与全球尺度限制类型的分布模式一致。平均植被N、P含量为20.2 mg g-1、2.23 mg g-1,两者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正是因为N、P含量高于其它地区,N-P关系中的点均落于前人在湿地和农业生态系统提出判断N、P限制的标准曲线P%=0.15+0.065 N%之下,这与施肥和N:P比判断的结果不一致。因此,植物N、P含量的绝对值和在低地生态系统提出的N-P标准曲线并不能很好地预测高山植被的N-P限制类型。 2.生长季初期到末期,土壤中的速效N含量下降。生长季植物生长不断地消耗速效氮,使植被受N素供应限制程度加剧。相应地,群落和各功能群植物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生长季中发生显著的变化。此外,禾草和非禾草植物最大生物量出现的时间不一致,在时间生态位发生了分化。 3.土壤全N与速效氮的供应如矿化、硝化速率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全氮在取样时间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研究中这个稳定的指标作为局域尺度下土壤肥力的判断标准。在N限制的亚高寒草甸上,沿着土壤全N和生产力梯度,禾草、豆科的生物量比例下降。禾草相对于杂草和豆科植物具有较低的N、P含量,即较高的营养利用效率,所以,禾草更能够适应因土壤N供应而导致生产力低的自然草地。 二次抛物线也能较好地拟合禾草比例-生产力/土壤全氮之间的关系。在更大尺度的营养梯度上,禾草比例有呈现U型分布的趋势。随着土壤N供应的进一步改善,禾草比例回升的趋势与施肥促进禾草优势度的研究是一致的。本研究在N为主要限制因子的植被上进行,仅仅解释了这个曲线的左侧部分。 4.相对于整个群落,土壤N净矿化速率,尤其是硝化速率与非豆科植物地上N库、地上生物量的相关关系更显著。土壤N矿化主要通过增加非豆科植物的地上N库和生物量,而产生对整个群落N库和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5.随着豆科植物在群落中所占比例的增加,群落平均N:P比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因此豆科的存在改善整个群落的N状况。此外,豆科比例与非豆科植物平均N:P比的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豆科固氮进入群落的N也部分供给非豆科植物吸收利用。因此,豆科的对改善群落N状况的贡献包括增加禾草、非豆科杂草的N素来源。在N限制的自然植被中,豆科的存在缓解了贫瘠土壤对群落N库和生产力的限制作用。 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低植被N:P比能够预测亚高寒草甸的N限制类型,而N、P营养含量的绝对值,以及前人提出的N:P标准曲线却不适用于高山植被。 2.植被N限制程度随植物生长而加剧,其N:P化学计量学特征也发生显著的生长季变化。 3.在N限制的植被上,高营养利用率和固氮作用分别使禾草和豆科植物更能适应贫瘠、低生产力的土壤。 4.土壤N肥力的改善增加群落N库和地上生物量,尤其表现在对非豆科植物的促进作用。豆科植物的存在提高了群落的N:P比值,其中包括对非豆科植物N状况的改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仁青吉;武高林;任国华;;放牧强度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9年05期
2 杜茜;沈海亮;王季槐;;宁夏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6年02期
3 谷艳芳;胡楠;丁圣彦;张丽霞;;开封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杂草群落结构及动态[J];生态学报;2007年04期
4 王彦龙;马玉寿;孙小弟;施建军;董全民;盛丽;吴海艳;;大武地区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群落结构及植物量分析[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7年06期
5 扎西文毛;赵建中;严振英;周华坤;;围栏封育对退化草地群落功能群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6 王静;赵萌莉;Walter WILLMS;王忠武;韩国栋;;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功能群生产力对凋落物添加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10年08期
7 朱志红,王刚;群落结构特性的分析方法探讨──以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为例[J];植物生态学报;1996年02期
8 娘毛加;赵桂芳;;放牧对甘南草地常见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J];青海草业;2007年03期
9 王长庭,龙瑞军,丁路明;高寒草甸不同草地类型功能群多样性及组成对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04年04期
10 侯扶江,南志标,肖金玉,常生华;重牧退化草地的植被、土壤及其耦合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8期
11 杨大荣,彭艳琼,王秋艳,徐磊,魏作东;热带雨林三种榕树隐头果昆虫群落结构与功能群生态特性[J];生态学报;2003年09期
12 焦树英;韩国栋;赵萌莉;刘清泉;杨文斌;;荒漠草原地区不同载畜率对功能群特征及其多样性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13 蔺雨阳;王得祥;雷瑞德;雍小华;;秦岭中段天然油松林生态种对和功能群划分[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14 刘金娥;王国祥;常青;王会;;盐城自然保护区夏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结构及分布格局[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15 覃雪波;孙红文;吴济舟;王若男;孙铁珩;;大型底栖动物对河口沉积物的扰动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2期
16 张靖乾;张卫国;江小雷;;刈割频次对高寒草甸群落特征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8年05期
17 张文彦;樊江文;钟华平;胡中民;宋璐璐;王宁;;中国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功能群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J];草地学报;2010年04期
18 马涛;童云峰;刘锦霞;武高林;刘振恒;;不同施肥处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J];草原与草坪;2008年04期
19 赵彬彬;牛克昌;杜国祯;;放牧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群落27种植物地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03期
20 韩潼;牛得草;张永超;江世高;傅华;;施肥对玛曲县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及生产力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春富;陆健健;;草坪无脊椎动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及其管理[A];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伍家恩;陈清潮;伍泽赓;;香港裂叶马尾藻的生境角色及其附生生物的群落结构[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倪永年;;化学计量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倪永年;;化学计量学在生命科学和食品安全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刘宪斌;张文亮;田胜艳;郭伟华;;天津高沙岭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海龙;俞汝勤;;化学计量学“数学分离”结合色谱联用技术用于复杂体系直接定量分析[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7 邵利民;;开放光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数据解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集成[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于明坚;胡正华;余志良;钱海源;丁炳扬;方腾;陈声文;;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和功能群结构[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9 廖文波;胡锦矗;刘涛;;南充城区小型兽类群落结构[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永普;周化斌;应雪萍;;洞头岩相潮间带夏季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A];浙江省第三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仁懿;亚高寒草甸不同功能群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张丽霞;植物N:P计量化学:中国高等植物的分异规律与野外实验初步验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3 牛克昌;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主要组分种繁殖特征对施肥和放牧的响应[D];兰州大学;2008年
4 董文江;指纹图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在某些食品和中药样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3年
5 李文金;亚高寒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闫德民;北京首云铁矿尾矿库生态恢复的植被特征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7 许青松;化学计量学基础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8 陈懂懂;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及氮矿化潜力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谈嫣蓉;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孙飞达;高原鼠兔洞穴密度对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及土壤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彬彬;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组分种地上生物量分配及群落结构对放牧的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林莉;化学计量学新算法在药物体系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王刘杰;高寒草甸豆科植物固氮作用及其对群落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4 孙丽;草原退化进程中植物能量功能群对水分资源梯度的响应[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毛利锋;生物样品毛细管电泳计算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马涛;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对施肥和刈割干扰的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胡文祥;基于植物性状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见物种对施肥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1年
8 谢益君;广西大明山常绿阔叶林20种优势植物的功能性状特征[D];广西大学;2013年
9 张杰琦;氮素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张洪芝;若尔盖高寒草甸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时空特征[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目 朱国亮;丰腴的青藏高寒草甸草枯畜减[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周飞 吴建平;森林健康成长与灌草相依相随[N];广东科技报;2011年
3 记者 肖涛 谢伟 赵书彬;羌塘扬鞭竞风流[N];那曲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李璀 实习生 周海平;俞汝勤:中国分析化学的学术带头人[N];湖南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章轲;“青藏铁路经济带”要环境规划先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6 ;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N];农民日报;2009年
7 记者 马波;青藏高原:天气暖了,植物生长期短了[N];科技日报;2010年
8 记者 熊燕;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使草甸草原生长季延后[N];云南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顾定槐 通讯员 徐灿;他在数据中挖掘“金子”[N];中国化工报;2006年
10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邬贺铨;对下一代网的期待与思考[N];人民邮电;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