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风险扩散机理及评估应用研究
【摘要】:气象灾害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对直接承灾体产生影响,还通过直接承灾体对其它相关的承灾体产生间接影响,通常以扩散方式传导,气象灾害风险呈现出“系统型”的特点。目前,有关气象灾害风险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单承灾体的风险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从如下四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分析了气象灾害风险的时代特征。众所周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还不够强,致使承灾体的抗灾能力明显不足,并导致气象灾害风险呈现扩散与放大效应。
2、研究提出气象灾害风险扩散的定义和性质。气象灾害风险扩散是指气象致灾力作用于承灾体后,由于经济社会的系统性以及承灾体间的关联性,致使对其他承灾体产生的波及和衍生效应。气象灾害风险扩散的主要方式有串型、辐射型、聚合型、逆向型等几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非线性等特征。
3、研究揭示了气象灾害风险的扩散机制。研究提出了气象灾害风险扩散的基本分析理论和风险扩散识别的基本思路、原则、方法和质量控制策略,给出了将风险扩散网络物理模型转化为逻辑模型的数学方法,以及风险扩散计算和风险扩散结果表示的技术方法。由此揭示了其扩散机制。
4、实际案例分析。本文以2009年初冬的华北特大暴雪为例,进行了风险扩散的过程分析,建立了灾害风险扩散图,对灾害可能影响的主要领域进行了系统分析,给出了具有风险预警提示情景的表示及生成的气象服务材料,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气象灾害提供了决策依据,验证了风险扩散分析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总之,本文通过对气象灾害风险扩散机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及气象灾害实例分析,提出了气象灾害风险扩散的概念,揭示了气象灾害风险的扩散机理;采用模糊数学分析技术、信息扩散等方法,阐述了气象灾害风险的产生、发展与扩散过程,为更全面地认识气象灾害风险扩散现象提供了分析方法和计算模型。为更有效地应对气象灾害提供了科技支撑。
|
|
|
|
1 |
王华;;中国的“气象灾害”[J];大众标准化;2001年10期 |
2 |
秦剑,余凌翔,谢在永;《云南气象灾害史料及评估咨询系统》[J];气象;2001年08期 |
3 |
田宏,张长富,汪宝山;“气象灾害影响(预)评估”命题的研究[J];四川气象;2003年04期 |
4 |
杜继稳,鲁渊平,袁君健;陕西气象灾害的孕育环境和应对措施[J];灾害学;2003年01期 |
5 |
伏洋;颜亮东;苏文将;冯蜀青;;2002年青海省气象灾害综述[J];青海气象;2003年02期 |
6 |
黄荣辉;走近气象灾害[J];河南科技;2004年02期 |
7 |
池再香,白慧,罗顺祯,石宏辉;黔东南州气象灾害对水稻生产影响的研究及对策[J];中国农业气象;2004年04期 |
8 |
;今年可能是又一个气象灾害多发年[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22期 |
9 |
王奉安
,韩玺山;《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辽宁卷》出版发行[J];辽宁气象;2005年03期 |
10 |
闫中帅;黑龙江省2004年气象灾害概述[J];黑龙江气象;2005年03期 |
11 |
阎德仁,武智双,石瑾;鄂尔多斯气象灾害与沙漠化防治对策[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
12 |
王继志;于淑秋;;“中日合作气象灾害研究计划”近日在京签约[J];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
13 |
劳俊梅,劳俊波;气象灾害对果树生产的危害及预防[J];黑龙江气象;2005年01期 |
14 |
房稳静;气象灾害与作物种植[J];河南气象;2005年02期 |
15 |
李桂芝;;气象灾害的区域特征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地区为研究对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6 |
程瑛;李维京;王润元;刘德祥;;近40a甘肃省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06年06期 |
17 |
李泽椿;;我国的气象灾害及科学防灾减灾[J];中国应急管理;2007年07期 |
18 |
邹琳;彭子舟;邹武杰;;处置气象灾害中与电视媒体合作机制的思考[J];灾害学;2007年02期 |
19 |
曾居仁;丁晓红;;“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国际培训班”考察访问贵州气象部门[J];贵州气象;2007年03期 |
20 |
谢梦莉;;气象灾害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评估思路[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