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

程旭  
【摘要】:唐代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为唐代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全面丰富、翔实可靠的实物资料,为主要基于传统文献史料而进行的唐代民族关系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文章以考古发掘的唐墓壁画资料为切入点来研究唐代民族关系史,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已发掘出土的唐墓壁画资料与有关唐代民族关系的史料加以整合,通过3章16节的篇幅支撑起唐墓壁画与民族关系史交叉研究的叙述框架与逻辑推理过程,建立起从唐墓壁画视角考察唐代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体系,在综合图像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新社会史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搭建起独特的“叙事大厦”。 首先,在系统总结唐墓壁画分布、出土与研究情况的基础上,从神灵世界、皇家礼仪、世俗生活、建筑、艺术、民族往来以及星象等方面,对唐墓壁画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和系统研究。其次,在系统整理唐墓壁画题材类别的基础上从胡人(使者、仪卫、贡人、胡客)、胡物(器物、动物)、胡乐胡舞、胡服胡饰、胡食胡饮、马球运动、百戏以及宗教题材与因素等方面,详细剖析唐墓壁画中各类周边民族文化因素的渊源、流徙与变异轨迹,及其对所流布地区的影响,并对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论述。最后,在分析唐代民族关系演变背景的基础上,将唐墓壁画中的周边民族文化因素与各阶段的民族关系实践联系起来综合考察,对唐代民族关系思想与实践的动态演变脉络,唐朝中央政府与周边国家(政权、族群)的非对等关系,唐代朝贡、互市等政策的特点对唐代民族关系思想进一步演变的重要影响,以及唐代民族交往所带来的多向文化辐射及其影响等主要问题着重加以讨论。 唐墓壁画中出现的周边民族文化因素,既是唐代胡风胡化兴盛的图像反映,又是唐代各民族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再现,在唐代民族关系研究中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文章对研究中涉及的唐文化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唐代胡风胡化的时尚以及唐代胡人墓葬与汉人墓葬的比较研究等问题涉及尚浅,有待深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冠朝;明代茶马贸易官营体制的理论探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2 马广德;;族际和谐与文化创新——以甘肃临潭地域文化为个案[J];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3 白关峰;王相鹏;刘敬;;论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罗彩娟;;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广西民族关系史浅论[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方慧;试论清代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新特点[J];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03期
6 杨建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J];西北史地;1996年01期
7 林钧昌;;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入对东部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曹显征;;辽宋实现首次交聘之背景分析[J];北方文物;2006年01期
9 钱宗范;刘琼芳;;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论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特点[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王文光;李汹;;秦汉时期的汉越民族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1 马金龙;马建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族际关系研究——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个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2 甘代军;;西南民族研究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13 高志英;徐俊;;元明清“藏彝走廊”西端滇、藏、缅交界地带民族关系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14 杨铭;;近30年来唐代吐蕃与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评述[J];民族研究;2008年06期
15 赵晓燕;;略论柔然与中原政权的关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6 刘俊玲;;西汉“和亲”政策与游牧民族关系的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17 管祥久;范国强;;白寿彝先生的民族关系史观浅论[J];学理论;2010年12期
18 何彪;王锴;;从族际交往看当代黔中地区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J];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05期
19 崔明德;张书艳;;略论北魏平城时期的宗教与民族关系[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0 张国龙;;关于德宏土司制度几个问题的商酌[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杰舜;;中国民族团结在世界民族关系中的示范作用[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丁汝俊;敏生兰;;论贫困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圣敏;;历史上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4 刘万庆;;中国都市多民族化及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5 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穆殿春;;协调民族关系 促进民族和谐发展[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十三次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崔成男;尹金山;方昌国;;西部大开发:解决民族关系深层问题的有效途径[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8 刘阿荣;;从解脱与救赎的宗教观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9 张佳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潘先楞;;陵水县黎汉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旭;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12年
2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葛艳玲;当前新疆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张媚玲;中国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蒋立松;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陈立明;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德全英;民族区域自治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晓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王利花;构建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张婷;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内蒙古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刘卫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雷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吴敏;深圳特区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其力木格;扎赉特旗蒙古族汉族通婚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琴;德昂族民族关系研究(1949~2009)[D];云南大学;2010年
9 刘吉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贾灵充;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民族工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婷轩;中华民族自觉进程中的关键一步[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许世昌 张修建;菏泽市政协着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N];联合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赵忠洪 通讯员 石凌广 杨志军;17.2万各族群众就是一家人[N];桂林日报;2008年
4 整理 王甜;经济发展与民族关系: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徐世澄;玻利维亚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中)[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记者 张雪飞;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N];云南日报;2011年
7 记者  吕宁丰 实习生 蔡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N];南京日报;2006年
8 记者 齐展;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促进民族关系 宗教关系和谐发展[N];辽源日报;2010年
9 记者 马敏;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N];华兴时报;2010年
10 李愿 李晓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N];陕西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