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愈伤组织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G6PDH对高温适应的调节机理研究
【摘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H)为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提供NADPH还原力及调节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状态。本文以马尿泡和烟草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两种愈伤组织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并进一步探讨了G6PDH在高温胁迫生理响应中的调节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主要获得了如下结果:
马尿泡和烟草愈伤组织在40℃高温胁迫下,随胁迫时间增加相对生长率和细胞活力逐渐降低,离子渗漏率和膜质过氧化程度逐渐增加,H2O2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抗氧化酶APX、CAT、POD和SOD的活性也在不同胁迫时间内被诱导至最高水平。两种愈伤组织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有一定差异,在相同胁迫时间时,马尿泡愈伤组织的离子渗漏率和膜质过氧化程度高于烟草愈伤组织,相对生长率和细胞活力均低于烟草愈伤组织。与此同时,马尿泡愈伤组织的/APX、CAT、POD和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均低于烟草愈伤组织。由此表明,高温胁迫下烟草愈伤组织保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是其比马尿泡愈伤组织具有较强的耐热性的主要原因。
马尿泡和烟草愈伤组织G6PDH的活性被高温胁迫诱导。高温胁迫下当G6PDH的活性被氨基葡萄糖(Glucm)抑制后,与单独高温胁迫相比,两种愈伤组织的相对离子渗漏率和膜质过氧化程度明显增加,相对生长率和细胞活力也明显降低。由此表明,G6PDH参与两种愈伤组织的耐热性。
当G6PDH的活性被抑制后,高温诱导的马尿泡和烟草愈伤组织的APX、 CAT、POD和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均不同程度的被抑制;同时,高温诱导的H2O2积累和NADPH氧化酶活性也降低。外源H2O2处理,诱导了两种愈伤组织G6PDH和APX、CAT、POD和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用NADPH氧化酶的抑制剂DPI处理两种愈伤组织,发现高温诱导的H2O2积累水平也有所降低,由此说明,NADPH氧化酶参与高温诱导的H2O2的积累;同时,发现DPI处理也抑制了高温诱导的APX、CAT、POD和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这与G6PDH的活性被抑制后的影响类似。进一步研究发现,外源H202处理对由Glucm引起的G6PDH和部分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的恢复也是有效的。
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高温和外源H2O2处理,增加了G6PDH蛋白的表达量,而Glucm和DPI处理降低了高温诱导的G6PDH蛋白的表达量,H2O2处理也部分恢复了Glucm单独处理对G6PDH蛋白表达量的降低。由此显示,G6PDH蛋白表达量与G6PDH活性相一致,表明高温诱导的G6PDH的表达受翻译水平调控。
综上所述,烟草和马尿泡愈伤组织的耐热性与APX、CAT、POD和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相关,较高的抗氧化酶的活性水平决定了较强的耐热性。G6PDH参与两种愈伤组织耐热性的调节,高温胁迫下G6PDH被诱导而促进NADPH氧化酶介导的H2O2的积累,H2O2水平的升高激活抗氧化酶的活性,而抗氧化酶的活性的升高反过来降低H2O2水平,来维持细胞内稳定的H202水平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伤害。
|
|
|
|
1 |
颜昌敬,赵庆华;水稻叶鞘和枝梗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J];科学通报;1979年20期 |
2 |
杨学荣;王建人;李还林;;水稻花药漂浮培养研究初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2期 |
3 |
杨学荣,叶银根,王建人,徐绶峻,孙永斌;水仙外植体培养中的内、外源调节对细胞分化和形态发生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4期 |
4 |
田文忠,陈英;水稻花药液体培养下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一些因素的研究[J];遗传学报;1983年05期 |
5 |
郑光植,何静波,王世林;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Ⅴ.生长速率和东莨菪碱含量皆高而稳定的变异体[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3年02期 |
6 |
赵家英;田波;冯贡泽;王志民;;抗西瓜花叶病毒-2的哈密瓜愈伤组织无性繁殖系[J];微生物学报;1985年01期 |
7 |
张征兰;黄连超;金聿;;魔芋的组织培养[J];生命世界;1986年05期 |
8 |
倪德祥;植物组织培养中酶的研究[J];自然杂志;1987年12期 |
9 |
沈银柱;孟庆昌;周金树;刘淑卿;王海祥;姚占祥;李果龙;;白术侧芽培养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年03期 |
10 |
李思经;;优良细胞悬浮培养物的一步生产[J];生物技术通报;1989年09期 |
11 |
张尔荣;陈峰;;树锦鸡儿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
12 |
张喜春,吴绛云,刘洪家;猕猴桃细胞培养及器官分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
13 |
李慧蓉;2,4-D在玉米幼叶培养中的歧义作用[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2年02期 |
14 |
李慧蓉;;玉米幼叶及其不同叶区对2,4-D的反应(简报)[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2年01期 |
15 |
李明军,张嘉宝,王秋香,杨建伟,王志尚;芝麻下胚轴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器官发生[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16 |
刘贤旺,杜勤;凹叶厚朴愈伤组织的超低温保存[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1996年01期 |
17 |
高宏波,王幼平,罗鹏;海甘蓝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研究[J];广西植物;1998年01期 |
18 |
李一琨,范云,王金发;籼粳杂交水稻F1种子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建立[J];植物学通报;1999年04期 |
19 |
林呐,李加纳,何凤发,殷家明;甘蓝型黄籽油菜花药培养中若干因素影响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
20 |
文仁来,阎飞燕,程伟东,吴翠荣,谭强;玉米花培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及活力检测[J];广西农业科学;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