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温超导体断裂及磁致伸缩特性理论研究

曾军  
【摘要】:高温超导体所具有的高临界温度、高临界电流密度等特性为其在工程中应用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由于其机械强度较低,而具有高临界电流密度的高温超导体在强磁场中工作时会受到较强的复杂电磁体力的作用,因而高温超导体的这些优良特性同时也为其在应用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深入研究高温超导体在强磁场下的断裂及磁致伸缩行为对于促进高温超导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长期以来都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考虑了裂纹对超导体感应电流影响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含有中心裂纹、单边裂纹及双边裂纹的无限长圆柱状高温超导体在复杂电磁体力作用下的断裂特性,并对具有矩形截面的高温超导体在磁化过程中的磁致伸缩特性进行了研究。 首先,分析了含有中心裂纹的无限长圆柱状高温超导体的裂纹问题。利用临界态理论建立了中心裂纹对超导体内感应电流的扰动模型。在此模型下,所得到的高温超导体的俘获场分布很好地反映出了很多学者在已破裂的高温超导样品的俘获场中观测到的多峰特征。分别针对零场冷(ZFC)和场冷(FC)磁化过程,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在外磁场减小过程中中心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讨论了外磁场的变化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通过结果的对比,分析了裂纹内部区域的电磁力对最终结果所起到的作用,并分别讨论了不同的磁化过程和不同的裂纹长度对高温超导体安全性及应用有效性的影响。 其次,考虑到高温超导体内裂纹位置的不确定性,研究了圆柱状超导体内的单边裂纹问题。利用临界态理论建立了单边裂纹对感应电流的扰动模型。由于感应电流自始至终整体都要受到边缘裂纹的影响,因而边缘裂纹问题比感应电流仅受到局部扰动的中心裂纹问题要更加复杂。分别针对零场冷(ZFC)和场冷(FC)磁化过程,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在外磁场减小过程中边缘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由于在单边裂纹问题中只能取二分之一模型来计算,模型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对称约束,而等效节点力的误差最终会导致问题因约束不足而无法求解。我们通过合理的方法来处理等效节点力的误差,使问题得以顺利求解。通过对所得结果的分析,讨论了不同的磁化过程、外磁场及裂纹长度这几个因素对边缘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规律,并把单边裂纹问题与中心裂纹问题作了对比,分析了裂纹位置对高温超导体安全性及俘获场的影响。 接着,为了更合理地描述高温超导体的多裂纹特性,研究了含有双边共线裂纹的圆柱状高温超导体的裂纹问题。利用临界态理论建立了两边缘裂纹对感应电流的扰动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两边缘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针对左右边缘裂纹长度相等的特殊情况,分别采用四分之一模型和二分之一模型来计算,验证了在二分之一模型计算中所用到的对等效节点力误差的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分别讨论了当左右两边缘裂纹长度相等且同时变化,及左边裂纹长度不变而右边裂纹长度变化时,两边缘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随裂纹长度的变化规律。另外,分析了双边裂纹的存在对高温超导体俘获场的影响。 最后,对具有矩形截面的高温超导体在磁化过程中受到复杂电磁力作用下的磁致伸缩行为也进行了研究。由于所受电磁体力的复杂性,具有矩形截面的高温超导体的磁致伸缩问题并不能通过直接求解微分方程而得到解决,而T.H.Johansen等为了得到解析结果所采用的简化处理方法的合理性也并没有得到检验。由于有限元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高温超导体所受到的复杂的电磁体力,因而我们利用有限元方法来对具有矩形截面的高温超导体在磁化过程中的磁致伸缩问题进行直接求解,检验了T. H. Johansen等所采用的近似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高温超导体在磁化过程中的磁致伸缩特性。通过对比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并具体分析其简化处理过程我们发现,T. H. Johansen等所得到的超导体矩形截面内磁致伸缩的近似解析结果仅在截面中心处比较精确,在离截面中心越远处结果的误差越大,而在截面四个角点处的结果则完全与事实不符。另外,通过有限元计算结果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的磁化阶段,由于所受电磁体力的复杂性,高温超导体截面内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形,在某些阶段甚至出现了扭曲变形,并且计算所得的截面右边界上的中点处的位移变化图形很好地反映出了具有矩形截面的高温超导体在磁化过程中磁致伸缩的不可逆特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连俊,唐国良,罗恩泽,赵立芳,李同山,任汝涌,彭荣群;高温超导体超导态的光场发射研究[J];低温物理学报;2000年04期
2 胡立发,张平祥,王金星,周廉;高温超导体中的交流损耗[J];低温与超导;2000年04期
3 闻海虎;高温超导体磁通动力学的一些重要进展[J];物理;2000年02期
4 张连俊,彭荣群;电场穿透对高温超导体场致发射电流的影响[J];低温与超导;2001年02期
5 谭凤顺,金能强,夏东;应用曲面镜成像原理仿真高温超导体磁悬浮力[J];低温与超导;2001年02期
6 闻海虎;高温超导体电子态相图的新认识[J];物理;2001年04期
7 张连俊,赵立芳,彭荣群,李同山;高温超导体场致发射的非平衡效应[J];低温与超导;2002年01期
8 张连俊,彭荣群,罗恩泽;非平衡态下高温超导体的光场致发射[J];低温物理学报;2003年02期
9 张连俊,彭荣群,罗恩泽;非平衡态对高温超导体光场致发射的影响[J];低温与超导;2003年02期
10 纪圣谋;丁世英;徐健健;;交流磁场对高温超导体交流损耗的影响[J];低温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11 任霄鹏;;揭示高温超导中的“量子塞车”效应[J];前沿科学;2008年03期
12 ;超导百年报春花——封东来教授课题组揭示新型高温超导体奇特的电子结构[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3 丁洪;;铁基高温超导体超导配对对称性研究[J];科学观察;2011年06期
14 ;编者按[J];低温物理学报;1987年03期
15 韩翠英;;苏联高温超导体研究情况[J];国际科技交流;1987年10期
16 宋豪举;;高温超导体世界狂风[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87年12期
17 温树林;;陶瓷高温超导体的微观结构[J];科学;1988年03期
18 陈立泉;无稀土高温超导体[J];物理;1988年07期
19 王振荃;;美国高温超导体研究情况(一)——能源部研究情况[J];国际科技交流;1988年06期
20 王振荃;;美国的高温超导体研究情况(二)[J];国际科技交流;198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祝安;沈静琴;冯春木;Y.Y.Wang;N.P.Ong;;高温超导体中的能斯特效应[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少阶;;正电子湮没与高温超导体[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C];1991年
3 邵贝玲;王晓华;刘安生;宿延京;曹国辉;赵忠贤;;Hg系高温超导体的电子显微镜研究[A];第八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Ⅱ)[C];1994年
4 马立平;邓廷璋;贾顺莲;赵忠贤;侯玉敏;姚玉书;靳常青;;高温超导体LSCO的超声研究[A];内耗与超声衰减——第三次全国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5 朱劲松;田伟;邵惠民;陈小兵;陈晓剑;王业宁;;Hg系高温超导体磁通相图的力学测量[A];内耗与超声衰减——第五届全国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6 王业宁;;高温超导体在T_c附近的内耗与弹性[A];内耗与超声衰减——第三次全国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7 谢刚;陶宏杰;赵忠贤;;高温超导体Bi_2Sr_2CaCu_2O_(8+δ)单晶解理面的AFM研究[A];第五届全国STM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8 曹世勋;李领伟;张金仓;;磁性离子Fe、Co和Ni掺杂的YBCO系列高温超导体的正电子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郝颖萍;陈祥磊;成斌;许红霞;韩荣典;翁惠民;杜淮江;叶邦角;;SmFeAsO1-xFx材料的正电子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6册)[C];2009年
10 谢晓明;陈廷国;李廷伟;;正交相YBa_2Cu_3O_y204℃内耗峰与氧原子占有率[A];内耗与超声衰减——第二次全国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蓉;不同运动模式下永磁轨道上方高温超导体悬浮性能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Abbas A.Essa(阿巴斯);高温超导体非平衡响应[D];上海大学;2001年
3 刘荣华;铁基高温超导体的相图和同位素效应及其相关层状化合物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曾军;高温超导体断裂及磁致伸缩特性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丁力;铁基高温超导体的比热和极低温热输运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马光同;高温超导磁悬浮三维理论模型及其数值计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赵新杰;高温超导体辐照效应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999年
8 张红;GdBa_2Cu_3O_(7-δ)高温超导体微结构与临界电流密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沈静琴;高温超导体和低维导体的输运性质[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金灏;高温超导体中的磁弛豫和E-j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志儒;高温超导体中环形电流相的量子蒙特卡罗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马一克;高温超导体中的条纹相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曾军;圆柱状高温超导体的力学性质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江明;77K温度以下高温超导体在双峰轨道场上的磁通捕获特性[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5 江河;深冷条件下高温超导体磁悬浮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6 赵志刚;高温超导体磁通格子的熔化相变和噪声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7 车玮玮;铁基高温超导体超导电性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邹平;Bi-2223高温超导体混合态相关物理性质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张永福;Y_1Ba_2Cu_3O_(7-δ)掺杂化物Y_2Ba_1Cu_1O_(5-δ)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利民;高温超导体YBa_2Cu_3O_(7-δ)电子结构及物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萌;高温超导体电流引线接点的制作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2 记者 毛黎;晶界阻碍高温超导体内电流流动[N];科技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昊魁 罗旭;丁洪:要做世界一流的科研[N];光明日报;2014年
4 记者 苗世新;最接近诺奖科学家兰大讲超导[N];大众科技报;2009年
5 陈丹;不规则内部构造有助于制造高温超导体[N];科技日报;2010年
6 记者 刘霞;实验首次证实高温超导与磁性有关[N];科技日报;2011年
7 记者 王春;我科学家揭示新型高温超导体电子结构[N];科技日报;2011年
8 刘钢;德超导技术应用取得进展[N];中国电力报;2001年
9 郑杨;我国自主研制的尖端科学仪器取得初步成果[N];经济日报;2008年
10 沪成;上海交大研制成功世界上最 大体积SmBCO超导单晶体 标志我国高温超导体研究已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