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民俗记忆

张德军  
【摘要】:近三十年来,中国学界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的方法多样,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如何在研究方法上再突破,的确是困扰学界多年的问题。基于这一点,本文从民俗学的维度来审视中国新时期小说,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小说文本的细读来发现与探究中国新时期小说中所聚集的民俗记忆与民俗现象,通过整理与挖掘这一时期小说中的民俗,刷新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原有的认识。本文从信仰、巫傩、鬼神、婚丧嫁娶、宗族、禁忌、图腾等民俗内容切入中国新时期小说文本,以期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时期小说文本中的民俗,运用民俗学理论对中国新时期小说文本展开多方面论述,揭示为人所忽视的文学景观和审美视界,也期望自己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尽一点绵薄之力,当然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在拔除民俗劣根、倡导生态人生、推动民俗的良性发展进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尝试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活跃在中国新时期小说文本中的民俗进行分类并选取中国新时期小说作家中极具代表性也是颇有研究价值的多位作家的作品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首先解决民俗这一概念的当代界定,提出中国新时期小说作家己成为民俗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文学与民俗学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双向互动和交流的关系,并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第二章通过对扎西达娃、韩少功、余华、苏童、王朔等作家作品的解读,提出信仰与行为习俗在这些小说文本中的沉淀,对宗教、信仰、鬼神等观念在当下社会的存在形式与尴尬处境做出了闸释。第三章从社会民俗角度切入陈忠实、贾平凹、阎连科等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这些作品中所聚集的宗族、乡土、罪感文化等,并首次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贾平凹的作品给予解读,凸显民间社会民俗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第四章从消费习俗、制度与交易习俗、生态习俗等组成的经济民俗的角度对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强调民俗的展示己内化为小说情节、内化为人的感情,也内化为人物的思维方式,提出从生态学的角度建构小说描写的诗学深度。论文结语是对本文开展这项研究的意义的简明陈述。 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一是将民俗学与文学人类学原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二是探索当代文学批评范式的转换,提出对文学研究疆域的扩展,特别需将新型文学题材的文本纳入到研究中,对不断出现的新型民俗现象要不断发现与阐释,对人们早己熟知的文本以新的研究范式重新予以挖掘与刷新,从而在批评实践中确立民俗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光东;;贾平凹的《山本》与作为审美形态的“民间记忆”[J];小说评论;2018年04期
2 ;《贾平凹论》获当代文学研究成果表彰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3 刘一凡;;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文学教育(上);2018年01期
4 魏锋;;贾平凹力作《山本》新鲜出炉[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8年Z1期
5 屈培青;闫飞;李大为;张恒岩;;浮华隐去 拙朴为衷——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创作构思[J];建筑;2018年07期
6 ;本刊主编朱寿桐教授到西安主讲“贾平凹”[J];华文文学;2018年04期
7 韩英虎;鬼才贾平凹[J];现代语文;2005年07期
8 陈文洁;;“宁静而致远”——论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与禅宗美学[J];语文学刊;2006年20期
9 赖奎光;;“贾平凹”的“凹”该怎么读?[J];语文月刊;1998年11期
10 陈敏;向儿童学习——由贾平凹《我的老师》谈我的学生观[J];江苏教育;2003年17期
11 鸽子;;凡夫俗子贾平凹[J];教师博览;2001年06期
12 夏明勤;;贾平凹新作《秦岭志》明年出版[J];现代企业;2016年12期
13 李遇春;;传统的再生——为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新版作[J];长江文艺评论;2016年01期
14 李遇春;;贾平凹:走向“微写实主义”[J];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06期
15 杨辉;;作家词典·贾平凹[J];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06期
16 敖宁;;乡土文明的一曲挽歌:评贾平凹《极花》[J];文学教育(上);2017年02期
17 李泽月;;贾平凹散文的“寻根”意识[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18 付秀宏;;贾平凹的字画情缘[J];金融经济;2017年07期
19 韩鲁华;;论贾平凹对传统的三个承续[J];小说评论;2017年02期
20 谢有顺;;在传统与现代中往返博弈的贾平凹[J];小说评论;201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有顺;;贾平凹的实与虚[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雷达;;贾平凹的《高老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杨乐生;;贾平凹魅力何在[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王晓辉;;“贾平凹现象”发人思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林红;;长安归读《高老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6 曾军;;贾平凹与九十年代长篇小说[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林新;;去尽瑕疵文方美——《散文之散——以李国文为例》及《话说张居正》两文语言辨析[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肖云儒;;《秦腔》:贾平凹的新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9 郭志超;;百崎回族保生大帝信仰民俗的历史考察[A];惠安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10 王俊玲;;迷失与救赎——评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一辑)[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军;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民俗记忆[D];兰州大学;2012年
2 张富春;中国古代祈财信仰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文忠祥;土族民间信仰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王健;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勇;论19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D];武汉大学;2010年
6 周志雄;中国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少咏;现代性语境中的乡村政治文化言说[D];河南大学;2005年
8 陈振华;中国新时期小说反讽叙事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金红;意识流艺术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D];苏州大学;2006年
10 齐亚敏;新时期小说中的未成年人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佳贤;贾平凹的乡村常态世界[D];山西大学;2016年
2 李英;贾平凹作品后记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3 张恒岩;临潼贾平凹艺术馆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金磊;论贾平凹散文的主体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宁莎;贾平凹的审美观[D];河南大学;2011年
6 黄秀生;贾平凹创作中的文化焦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赖一郎;论贾平凹创作中的神秘主义色彩[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涵一;贾平凹长篇小说序跋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9 史璇;“现代性叙事”与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的变化[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张宇男;城乡之间的双重批判[D];黑龙江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佳星;贾平凹:不同的历史,造就不同风格的想象力[N];科技日报;2019年
2 特约记者 魏锋;贾平凹:好作品必然要关注现实[N];新华书目报;2019年
3 周俊生;贾平凹是作家中的劳动模范[N];深圳商报;2018年
4 周瑄璞;贾平凹到底有多忙[N];西安日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路艳霞;写作40年,他忐忑得像学生[N];北京日报;2018年
6 李然;《山本》:贾平凹的“秦岭志”[N];湖南日报;2018年
7 南云;贾平凹的秦岭志[N];长春日报;2018年
8 张艺桐;贾平凹 推演一部宏阔悠远的秦岭志[N];天津日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张黎姣;贾平凹:鸡不下蛋它憋啊[N];中国青年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傅小平;贾平凹:写作是需要纯粹的[N];文学报;201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