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民俗记忆
【摘要】:近三十年来,中国学界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的方法多样,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如何在研究方法上再突破,的确是困扰学界多年的问题。基于这一点,本文从民俗学的维度来审视中国新时期小说,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小说文本的细读来发现与探究中国新时期小说中所聚集的民俗记忆与民俗现象,通过整理与挖掘这一时期小说中的民俗,刷新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原有的认识。本文从信仰、巫傩、鬼神、婚丧嫁娶、宗族、禁忌、图腾等民俗内容切入中国新时期小说文本,以期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时期小说文本中的民俗,运用民俗学理论对中国新时期小说文本展开多方面论述,揭示为人所忽视的文学景观和审美视界,也期望自己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尽一点绵薄之力,当然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在拔除民俗劣根、倡导生态人生、推动民俗的良性发展进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尝试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活跃在中国新时期小说文本中的民俗进行分类并选取中国新时期小说作家中极具代表性也是颇有研究价值的多位作家的作品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首先解决民俗这一概念的当代界定,提出中国新时期小说作家己成为民俗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文学与民俗学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双向互动和交流的关系,并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第二章通过对扎西达娃、韩少功、余华、苏童、王朔等作家作品的解读,提出信仰与行为习俗在这些小说文本中的沉淀,对宗教、信仰、鬼神等观念在当下社会的存在形式与尴尬处境做出了闸释。第三章从社会民俗角度切入陈忠实、贾平凹、阎连科等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这些作品中所聚集的宗族、乡土、罪感文化等,并首次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贾平凹的作品给予解读,凸显民间社会民俗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第四章从消费习俗、制度与交易习俗、生态习俗等组成的经济民俗的角度对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强调民俗的展示己内化为小说情节、内化为人的感情,也内化为人物的思维方式,提出从生态学的角度建构小说描写的诗学深度。论文结语是对本文开展这项研究的意义的简明陈述。
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一是将民俗学与文学人类学原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二是探索当代文学批评范式的转换,提出对文学研究疆域的扩展,特别需将新型文学题材的文本纳入到研究中,对不断出现的新型民俗现象要不断发现与阐释,对人们早己熟知的文本以新的研究范式重新予以挖掘与刷新,从而在批评实践中确立民俗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