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模式延伸期可预报分量提取及预报技术研究
【摘要】:10-30天延伸期预报对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世界各国对延伸期预报还处于探索阶段,开展的延伸期预报业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大气可预报性限制,国外数值预报模式虽然在十天以内的预报能力大大提高,但是十天以上则收效甚微。
本文基于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进行延伸期预报的探索。在已有的国家气候中心月动力延伸预报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提取可预报分量的原理,从数值模式预报变量误差增长的角度出发,发展了在实际大气模式中提取可预报分量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基于可预报分量的10-30天延伸期预报模式,进行了历史回报的检验,显示了一定的业务应用前景。同时文中建立的可预报分量模式,以现有业务预报模式为基础,无需重新编写描述大气动力方程组的程序,具有比较好的可移植性。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提出了在数值模式中提取可预报分量的实用方法。
通过建立数值模式初值场和预报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对其中的误差增长算子采用直接切线性近似,依此研究了预报误差增长速度的差异。将一定预报时间范围内,预报误差增长较慢方向的分量定义为可预报分量,其余的分量定义为混沌分量。从可预报分量解释方差的角度介绍了可预报度的定义,利用Lorenz模式及其切线和伴随模式,初步考察了误差增长算子的特征值随时间的演变规律,研究了预报误差不同增长方向对预报时效的影响。
(2)借鉴了CNOP的相关算法,形成了提取可预报分量的免伴随快速算法。
在模式积分过程中,将初始场和预报场之间构建合理的目标函数,采用优化算法逐步提取数值模式积分过程中可预报分量基底,避免了编写伴随模式的浩大工程,减小了计算量。并利用Lorenz模式考察了算法的有效性,对可预报分量进行了初步预报试验,发现可预报分量模式比原始模式具有更长的可预报时效。
(3)以T63L16模式为基础,建立了可预报分量模式。
利用免伴随快速算法,在复杂模式中实现了对可预报分量的提取,阐明了建立可预报分量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通过对历史个例进行回报,比较了不同层高度场及不同区域范围的模式预报效果,验证了可预报分量模式可以提高10-30天延伸期预报水平。
(4)发展了基于历史资料改进可预报分量模式的相似误差订正技术。
在可预报分量基底上,将历史资料分离为可预报分量和混沌分量。对模式的可预报分量,在历史资料的可预报分量中寻找相似场,降低了相似判断过程中变量的维数,消除了对初值扰动敏感的快变分量的影响,使得相似初始场在模式积分中可以提供有效的预报误差信息。在建立的延伸期可预报分量模式中进行了相似误差订正试验,发现对可预报分量在积分过程中进行订正,可以有效地提高模式的预报水平。
(5)对混沌分量采用概率论方法进行集合平均预报。
将选取的可预报分量历史相似场在可预报分量模式中进行积分,结合预报时刻的实况资料,可以得到相似初始条件下的混沌分量,利用这些历史资料中的混沌分量,从最有可能的概率的角度给出了混沌分量的统计预报值。
|
|
|
|
1 |
王永刚,方国洪,曹德明,魏泽勋,乔方利;渤、黄、东海潮汐的一种验潮站资料同化数值模式[J];海洋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
2 |
尹球,许绍祖;辐射雾生消的数值研究(Ⅰ)——数值模式[J];气象学报;1993年03期 |
3 |
张芬馥,陆志善;中期数值模式客观分析质量评估[J];气象;1998年11期 |
4 |
康红文,王鹏云,徐祥德;自适应网格技术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Ⅱ.二维问题[J];大气科学;2000年06期 |
5 |
许小永,郑国光;多普勒雷达反演技术及雷达资料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J];气象;2005年03期 |
6 |
杨艳蓉,张沛源,胡绍萍;多普勒雷达PPI资料在数值模式MM5中的应用[J];气象;2005年04期 |
7 |
李伟;);王志文;谢庄;刘凤琴;徐磊;涂满红;;高空探测资料气球漂移的计算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05年06期 |
8 |
王丽;金琪;柯怡明;;三种数值预报产品短期强降水预报定量误差评估[J];暴雨灾害;2007年04期 |
9 |
李燕;刘钦政;张存智;;海上溢油应急预报业务系统介绍[J];海洋预报;2010年06期 |
10 |
何光碧;屠妮妮;张利红;卢萍;肖玉华;;2010年7月14~18日四川大暴雨过程区域模式预报性能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0年04期 |
11 |
郑祚芳,沈桐立,张秀丽;气象卫星探测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2001年09期 |
12 |
;大气热力学的若干新发展[J];应用气象学报;2005年04期 |
13 |
张铁军,王遂缠,王锡稳,程鹏,何祥登;兰州有限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业务系统及应用[J];干旱气象;2005年03期 |
14 |
王鹏飞;马晓光;李薇;刘海龙;;气候数值模式在计算网格环境下的应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年06期 |
15 |
李书严;轩春怡;李伟;陈洪滨;;城市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研究[J];大气科学;2008年03期 |
16 |
张文静;蔡树群;吴仁豪;王盛安;;大亚湾长周期波在缓变流作用下传播计算模型的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8年05期 |
17 |
朱抱真,陈嘉滨,张学洪,季仲贞,骆美霞,纪立人,张道民,许有丰;一个包括地形和非绝热作用的原始方程数值模式[J];气象学报;1980年02期 |
18 |
先泽进,卜玉康,琚建华,陈美芳;考虑地表热平衡方程的中尺度数值模式[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
19 |
刘毅;一维定常海上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
20 |
冀春晓,李南声,郑定英,吴竟成;CTFM数值模式的引进及对山西暴雨预报能力的检验[J];气象科学;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