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石墨烯界面电荷转移的拉曼光谱研究

徐华  
【摘要】:石墨烯的二维平面结构及其独特的电子能带结构赋予了它众多优异的性质,特别是石墨烯优异的电学性质使其成为未来纳电子器件领域最具有潜力的材料。但是,也正因石墨烯二维的结构,其每个碳原子都直接暴露在外界,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这使石墨烯与其相关界面间的电荷转移对石墨烯器件性能产生严重的影响,迟滞效应就是其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此外,由于石墨烯具有零带隙的电子结构,石墨烯这种半金属材料也具有像金属一样的拉曼增强效应。但是,石墨烯增强拉曼散射效应(GERS)的机理仍然不是很清楚,这严重的限制了它未来的应用。 本论文正是以揭示GERS和石墨烯场效应器件中迟滞效应产生机理为目标,发展了电场调制GERS的方法,并应用此方法研究石墨烯/分子界面电荷转移与GERS的关系;利用拉曼光谱研究了石墨烯/Si02基底界面电荷转移与迟滞效应的关系,并在次基础上发展了BN基底工程抑制迟滞效应的方法。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包括: (1)揭示了石墨烯增强拉曼散射单一的化学增强机理 结合石墨烯的电场效应性质和现场拉曼光谱技术发展了电场调制GERS方法,并以此方法来揭示石墨烯/分子界面电荷转移化学增强拉曼机理。通过施加正栅压使石墨烯费米能级上移时,分子的拉曼信号变弱;施加负栅压使石墨烯费米能级下移时,分子的拉曼信号变强。由电场调制GERS和栅压扫描速度的关系说明了迟滞效应的存在,进而说明了石墨烯费米能级与石墨烯增强拉曼光谱的紧密关系。另外,通过比较电场对具有相同结构却有不同能带的金属酞菁分子的GERS光谱调制能力研究了GERS与分子能带的关系,得出分子LUMO位置影响石墨烯增强拉曼能力的结论。此外,我们发现电场只对石墨烯表面首层分子的拉曼起到调制作用,并且对单层石墨烯的调制能力最大。通过以上试验结果,从而揭示了石墨烯/分子界面电荷转移的GERS机制。 (2)研究了石墨烯/分子能带匹配与其电荷转移化学增强拉曼的关系 通过真空抑制迟滞效应对石墨烯费米能级调控的影响,我们实现了电场对GERS的连续调制。并且通过引入p和n-掺杂气氛来扩大石墨烯费米能级的调控窗口,深入地研究了石墨烯/分子能级匹配与其界面电荷转移及GERS的关系。随石墨烯费米能级的上升,其与分子LUMO能级的势差远离激光能量,电荷转移能力下降,分子的拉曼信号强度降低;随石墨烯费米能级的下降,其与分子LUMO能级的势差接近激光能量,电荷转移能力增大,分子的拉曼信号强度增强。此外,我们还发现石墨烯费米能级在迪拉克点以下较低的范围变化时对分子拉曼增强的影响很小,而费米能级在迪拉克点以上较高的范围变化时对分子拉曼增强的影响很大。所以,GERS具有宽的电荷转移共振窗口,随共振窗口的减小电荷转移能力呈指数降低。 (3)揭示了石墨烯场效应器件中迟滞效应的本征机理 根据石墨烯掺杂、费米能级和拉曼光谱的关系,我们利用拉曼光谱来研究石墨烯场效应器件产生迟滞效应的机理。通过拉曼光谱原位监测石墨烯场效应器件在不同气氛下的掺杂和迟滞特征,我们证实了H2O/O2氧化还原电对对石墨烯的电化学掺杂是导致石墨烯掺杂和迟滞效应的主要根源。另外,与在Si02基底上的石墨烯相比悬空石墨烯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掺杂的作用,因此Si02基底在石墨烯的掺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分析Si02基底的表面化学,我们认为在石墨烯和Si02基底界面处以氢键与Si02表面硅羟基结合的H20和O2层是产生搀杂和迟滞的主要来源。通过对石墨烯和H20/O2电荷转移动力学的测量,发现其电荷转移达到平衡需要100-1000s。根据Marcus理论我们详细地分析了在石墨烯场效应测量中石墨烯和H20/O2电对间电的荷转移动力学平衡过程,即迟滞过程。 (4)发展了BN基底工程抑制迟滞效应及构筑石墨烯p-n节的方法 根据我们对石墨烯场效应器件中迟滞效应产生机理的认识,发展了利用BN基底抑制迟滞效应的方法。通过构筑包括graphene/SiO2、graphene/BN、 BN/graphene/SiO2和BN/graphene/BN四种界面类型的石墨烯场效应器件来研究不同界面对石墨烯场效应器件性能的影响。电学和拉曼测量结果显示在含有graphene/SiO2界面的场效应器件中都会表现出明显的迟滞效应,以及严重的p-掺杂和低的载流子迁移率;而只有石墨烯在BN基底上才可以完全抑制迟滞效应,并表现出本征性和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由此可以证实BN基底可以有效的抑制graphene/SiO2界面的电荷转移从而抑制迟滞效应。利用石墨烯在Si02和BN基底上掺杂的差异性,我们实现了SiO2/BN基底工程构筑大面积石墨烯p-n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全红;;“梦想照进现实”——从富勒烯、碳纳米管到石墨烯[J];新型炭材料;2011年01期
2 宋洪松;刘大博;;石墨烯的制备及石墨烯/PVDF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1年08期
3 陈成猛;杨永岗;温月芳;杨全红;王茂章;;有序石墨烯导电炭薄膜的制备[J];新型炭材料;2008年04期
4 黄桂荣;陈建;;石墨烯的合成与应用[J];炭素技术;2009年01期
5 周俊文;马文石;;石墨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03期
6 李智军;张晖;薛河;;石墨烯纳米片及其场发射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7 王平华;王志刚;刘春华;唐龙祥;向康;;基于π-π相互作用合成星型聚丙烯腈-石墨烯复合材料[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0年04期
8 王灿;詹亮;乔文明;凌立成;;爆炸法合成石墨烯(英文)[J];新型炭材料;2011年01期
9 翟译晨;翟冠杰;;后摩尔时代取代硅的微电子材料——碳纳米管和石墨烯[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韩鹏昱;刘伟;谢亚红;张希成;;石墨烯与太赫兹科学[J];物理;2009年06期
11 黄毅;陈永胜;;石墨烯的功能化及其相关应用[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年09期
12 代波;邵晓萍;马拥军;裴重华;;新型碳材料——石墨烯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03期
13 马文石;周俊文;程顺喜;;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14 雷芸;张科;邹琴;潘裙;袁继祖;;氧化石墨及石墨烯材料的制备[J];非金属矿;2011年01期
15 智林杰;方岩;康飞宇;;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石墨烯材料——储能特性及前景展望[J];新型炭材料;2011年01期
16 万武波;赵宗彬;胡涵;周泉;范彦如;邱介山;;柠檬酸钠绿色还原制备石墨烯[J];新型炭材料;2011年01期
17 方建军;李素芳;查文珂;从洪云;陈俊芳;陈宗璋;;镀镍石墨烯的微波吸收性能[J];无机材料学报;2011年05期
18 董梦龙;唐建国;刘继宪;王瑶;黄林军;冯玉敏;谢仕强;黄震;;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1年05期
19 李永锋;刘燕珍;杨永岗;温月芳;王茂章;;L-半胱氨酸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12期
20 张辉;傅强;崔义;谭大力;包信和;;Ru(0001)表面石墨烯的外延生长及其担载纳米金属催化剂的研究[J];科学通报;2009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毅;梁嘉杰;张龙;许艳菲;王燕;马延风;李飞飞;陈永胜;;石墨烯—聚合物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2 胡连哲;韩双;李海娟;徐国宝;;电化学发光分析新材料及新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董良旭;张春梅;陈强;刘福平;;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生长石墨烯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4 彭海琳;刘忠范;;狄拉克纳米材料与器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黄毅;梁嘉杰;张龙;许艳菲;王燕;马延风;陈永胜;;石墨烯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中日青年化学家论坛摘要集[C];2010年
6 徐宇曦;石高全;;石墨烯和卟琳的超分子组装及其传感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杨乃亮;翟锦;王丹;;利用二维石墨烯桥增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光生电子的传输[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卢春华;李娟;朱春玲;杨黄浩;;基于石墨烯的生物大分子传感[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刘吉洋;郭少军;翟月明;李丹;汪尔康;;肉豆蔻酰磷脂酰甘油保护石墨烯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刘庄;;Sp~2类碳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癌症治疗与成像[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士才;石墨烯的制备、表征及光电性质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沈博;含银、铜、铋的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李吉豪;还原自组装法制备功能化石墨烯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4 卓其奇;石墨烯及其金属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5 姜全国;掺杂及电场条件下石墨烯若干催化过程的第一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洪宁宁;石墨烯的功能化改性及其典型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热解与阻燃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刘芝婷;石墨烯及其氧化物的表面结构和性质的调控[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8 王晶;石墨烯纳米结构中输运性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苗萌;小分子在二氧化钛和石墨烯表面吸附与反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牟志刚;功能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振华;石墨烯传感性能理论计算[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孙立伟;钒酸盐和石墨烯氧化物复合条带的合成[D];吉林大学;2014年
3 刘学;多层石墨烯膜层及其纳微米图案化结构[D];吉林大学;2014年
4 于圣;过渡金属修饰石墨烯吸附性能[D];吉林大学;2014年
5 刘丹妮;二硫化钼—石墨烯异质结的制备与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6 韩砀;石墨烯化学气相淀积生长、表征及机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刘站站;聚合物共价修饰石墨烯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8 杜蛟;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对生物小分子的电化学检测[D];苏州大学;2014年
9 侯文俊;石墨烯增强尼龙6纤维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10 胡玉婷;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体系中石墨烯剥离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