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陕西秦巴山区地质灾害的强降水形成机制及预报预警研究
【摘要】:陕南秦巴山区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复杂,受一定的地质地貌、地层岩性、降水、人类活动等多因素相互影响,成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而绝大部分地质灾害主要是由强降雨引发的。本文通过对陕南突发性暴雨和连续强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与强降水关系的分析,结合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采用日综合雨量与地质灾害风险耦合的预报预警模型,对2010年7月中旬和2011年7月上旬发生在陕南秦巴山区强降水诱发地质灾害个例进行了检验,该预报模型对这两次地质灾害的落区均做出了准确预报,并给出了4级以上的预警级别,预报效果良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本文从降雨和地质灾害统计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当日降雨强度、前期降雨强度、前期降雨日数、持续时间、未来降水预报等因素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在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基础上,建立了日综合雨量与地质灾害风险耦合的预报预警模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判据,同时还给出了不同区域降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系数。
2、2010年7月中旬和2011年7月上旬的两次暴雨分别代表了连续强雨型和短临强雨型两种诱发地质灾害的暴雨。在这两次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中,耦合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分别提前12h和3h以上对灾害发生区域的地质灾害级别做了预报和预警。
3、强降水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因此,对降雨型地质灾害的准确预报预警首先取决于对暴雨天气形势和雨量的准确预判和预报,必须从诱发地质灾害的暴雨天气的成因和机理进行分析。本文在对2010年7月中旬和2011年7月上旬的两次暴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1)2010年7月中旬连续暴雨发生的关键因子是近海台风活动和登陆的远距离影响及7月中旬相对稳定维持的东西向带状副高。大暴雨的水汽是由登陆后的台风低压环流东侧的偏南急流来输送,该输送带经向性十分明显,几乎为一致的南风急流,且700hPa表现最为显著。南亚高压的脊线北侧所形成的辐散场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场叠置,两个独立的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重合在一起,有利于深对流天气及中小尺度的发生和发展;暴雨落区位于200hPa高空急流右侧转为西南风的辐散区。700hPa流场表明从南海到陕西建立起由东南风转成西南风的弯曲的水汽通道,把大量的水汽从南海输送到陕西,在偏南风(急流)的前部产生辐合上升,在水汽通量的高值区产生辐合,由此造成暴雨。湿焓分析表明700hPa从台风中心附近至陕西建立了温湿能通量的能量输送通道,把台风中心附近的温湿能向陕西输送,暴雨位于850hPa温湿能等值线密集处。
(2)2011年7月上旬连续暴雨天气形成的大气环流形势具有陕西夏季典型的突发性暴雨的环流特征。主要影响系统是贝加尔湖到新疆北部冷涡底部分裂的冷空气和高原浅槽携带的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高西北部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陕西南部焓交汇所致。暴雨区与低涡切变的位置对应较好,低涡切变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高低空系统的配置有利于汉中地区产生强降水。干线与地面辐合线触发产生对流,是十分重要的触发系统。强降水出现在MCC的强盛期,发生在MCC的TBB北边界的等值线密集区。西北路冷空气南扩明显,对这次暴雨起到触发作用。
|
|
|
|
1 |
本刊记者;;省政府紧急通知要求落实责任排查隐患 全力防御地质灾害 确保生命财产安全[J];云南党的生活;2010年09期 |
2 |
张晨辉;罗碧瑜;廖仕湘;黄茂栋;陈海泉;;梅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方法初探[J];广东水利水电;2008年01期 |
3 |
彭晔;纪仁刚;;预报预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9年01期 |
4 |
黄光明;;降雨量与闽西北地区地质灾害关系初探[J];福建地质;2010年S1期 |
5 |
李博融;;陕西省略阳县地质灾害特点及预警现状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0年12期 |
6 |
李博融;;陕西省略阳县地质灾害特点及预警现状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2期 |
7 |
唐灿;我国首次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01期 |
8 |
王利国;郭尚其;;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技术与市场;2011年07期 |
9 |
Erik Romijn;曹玉清;;估计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的一般方法及其在荷兰的应用[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
10 |
魏宣利;河北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9年02期 |
11 |
;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工作动向[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年05期 |
12 |
张维宸;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年04期 |
13 |
安勇胜,李福祥,索有贤,杨延兴,逯积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地质灾害及防治[J];青海国土经略;2001年02期 |
14 |
王群,杨顺泉,魏军才,李佐海,李贵仁;湖南省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年02期 |
15 |
吴长江
,叶隆生
,胡先松;这样的监测员好!——记一次地质灾害成功避让与监测员胡存锋[J];浙江国土资源;2004年09期 |
16 |
郑永林,宁立波,毛绪美,马传明;浙江省龙泉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7 |
王志禄,张燕,孙畅;陇南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及预警技术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1期 |
18 |
;关于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速报工作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7年14期 |
19 |
刘传正;;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科技支撑[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04期 |
20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征稿简则[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