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起沙与沙尘天气规律研究

赵建华  
【摘要】:沙尘天气对对气候、大气动力场和热力场、辐射、云微物理学与碳循环产生影响外,还对生物生长、海洋温盐环流、环境、人体健康、工农牧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产生一定影响,它涉及到风沙物理学、气象学、电学、病理学以及海洋科学等多个学科,因而研究起沙与沙尘天气的特征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包括气温与沙尘天气以及沙尘PM1o浓度的关系、沙尘天气中气温、压强与浓度的规律、沙尘大气状态方程、沙粒起动的顺序问题、沙粒垂直上升的规律问题、沙丘运动形态问题、冲击起沙问题、气动力起沙问题、沙尘数值模式的发展与改进、沙尘浓度同化对沙尘预报的影响、沙尘暴的起沙机制、两相流下沙尘大气物理约束方程组的推导、两相流下沙尘大气具有的特征与规律、两相流数值模式的建立以及该模式的理想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 (1)气温和沙尘天气的关系大致有降温型(沙尘天气与降温相伴)、升温型(沙尘天气与升温相伴)和混合型(沙尘天气发生过程中,既有降温又有升温)三种。其中,以降温型和升温型比较常见,而混合型少见。 (2)气温与沙尘PM1o浓度、两者5分钟间隔差以及两者24hr间隔差等均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沙尘天气倾向于出现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较强的沙尘天气(浓度2000μg/m3)下的气温和浓度各自相邻两日日平均差的统计关系表明,较强的沙尘天气往往伴随降温天气。 (3)气温、气压和浓度各自在沙尘天气开始、最强和结束三个时刻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暗示了沙尘云与其演化中存在一定的结构。 (4)有沙尘和无沙尘时温压密度的统计关系不同,可能会使得在等压面与等温面上夹卷加强,并且可能会使得不同等温面与等压面上沙尘云形态不同。 (5)利用温压浓度的统计关系,得到了统计意义上的沙尘大气状态方程。 (6)在拖曳力与沙平面坡度一定的情形下,最容易起动的是小粒径沙粒。在拖曳力和粒径一定的情况下,最容易起沙的地方依次是:上凸脊的拐点、斜面上的凸点、沙面上的极大点和斜面上的点、水平面、沙谷中的点。 (7)提出了沙丘的滑化运动、缩移运动与持相运动。 (8)沙粒起动与垂直上升的有力条件是:上升运动、大风、沙粒与水平风同符号的转动和与水平风反符号的涡度场、不稳定大气以及强切变。 (9)借助于电子的跃迁模型,提出了冲击起沙的跃迁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沙粒冲击沙床时,能量会沿冲击点向床面上周围粒子扩散,当某一粒子获得能量大于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时,粒子即发生跃出;多余的能量将转化为该粒子的跃出初动能。基于该模型,采用了吸收系数法和输送方程的方法,推导出了两维和三维情况下冲击起沙的粒子数、跃出初动能和冲击坑的形状。 (10)提出了沙源地表和大气中存在的气体交流是气动起沙的内在机制。 (11)对沙尘模式GRAPES_SDM进行了landuse反演和土壤湿度反演,增加了雪盖,采用Barnes方法和沙尘同化系统为模式产生沙尘浓度的初值。 (12)个例显示,采用沙尘浓度同化可以对沙尘落区和沙尘浓度的演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且连续同化结果要优于一次同化。 (13)通过利用GRAPES_SDM模式对一次夏季沙尘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沙尘暴的起沙机制,认为此次沙尘暴是水平低涡和其次级环流耦合而成的类似于Benard对流泡系统扫略沙源产生的。 (14)提出了完整的沙尘暴起沙的概念模型:涡泡经过沙源时,在其底部风速大于临界风速的地方,通过地气之间的气体交换,沙粒在气动与冲击两种方式作用下起动,然后通过湍流的相干结构(比如阵风或卷流)从近地面层进入到Ekman层中,接着通过Ekman层中的摩擦作用下产生的次级环流与热泡进入到垂直上升运动支中,再通过Ekman抽吸作用进入到自由大气,并随着涡泡的移动而移动,从而形成了沙尘暴天气。 (15)基于风沙两相流的相互作用和气块质量变化的观点,推导出了闭合的沙尘大气物理约束方程组。理想状况下分析发现:a.沙尘大气密度比同体积洁净大气大,一定程度上会减缓气块的运动速度;b.沙尘和空气间的速度差异会使得细粒子处于高流速区,而粗粒子位于低流速区;c.温度差异会使得沙尘在上升运动中充当热源,下沉运动中充当冷源,从而加强对流;d.沙尘大气质量定容热容会在等压面上诱发新的温度梯度,促进沙尘云边界处的夹卷;e.沙尘大气气体常数会在等温面上诱发新的气压梯度,促进沙尘云边界处的夹卷;f.质量变化会对气块密度、速度和温度造成较大影响.总之,沙尘云要比基于被动标量的方程组模拟出的更高大,内部对流更强,边界处夹卷更活跃,其水平运动更迟缓。 (16)建立了风沙两相流的数值模式,并基于此模式进行了理想试验。理想试验结果指出:相比于被动标量的模式结果,水平速度在低涡中心增速,在低涡中心外侧减速;2km高度以下位温增加、垂直运动增强,2-6kmm之间位温减少、垂直运动减弱,6km以上又促进垂直运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胡三;;今春沙尘天气次数强度低于近18年均值[J];绿色中国;2019年12期
2 胡瑾;地理专题课“沙尘天气”的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年04期
3 孔凡彬;王婷;李珉;;甘肃沙尘天气年度变化和原因分析[J];甘肃科技;2006年08期
4 佘峰;陶燕;;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J];城市与减灾;2015年04期
5 王继新;谢云;余小玲;;新疆沙尘天气及其演化特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26期
6 沈阳;王若瑜;;郑州市近60a沙尘天气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年S1期
7 刘国梁;薛素珍;王鹏;;对1958-2000年山西沙尘天气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0期
8 邹旭恺;张强;;2006年沙尘天气解析[J];中国减灾;2006年05期
9 曹凤中,张镅,雒彦军;2003年我国沙尘天气减缓的原因分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年04期
10 时博士;如何治理沙尘天气?[J];当代学生;2005年09期
11 任志军;李智;;天津市滨海新区沙尘天气简析[J];天津科技;2021年11期
12 耿国彪;;今春沙尘天气多了吗?[J];绿色中国;2018年13期
13 赤桑单吉;其米玉珍;达琼;女达娃;旦增罗布;;山南市冬春季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防御对策[J];西藏科技;2016年09期
14 李黄;;今春沙尘天气为何频次高 时间早 范围广[J];科学新闻;2001年21期
15 洪晔演;;面对沙尘天气 你准备好了吗[J];天津人大;2013年04期
16 张志杰;赵艳丽;张华;;2011年4月呼和浩特市一次沙尘天气的特征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年03期
17 尹晓惠;时少英;张明英;李靖;;北京沙尘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沙尘源地分析[J];高原气象;2007年05期
18 刘婉莉;贾朝阳;李冬梅;;运城市沙尘天气特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0期
19 江远安;张云惠;霍广勇;张晓琴;黄秉光;;喀什地区沙尘天气过程分析[J];新疆气象;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式功;王金艳;周自江;尚可政;杨德保;;中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及其气候背景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毛敏娟;浦静姣;朱持则;徐宏辉;;杭州一次沙尘天气过程[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张德宽;张尚印;;2002年沙尘天气及其影响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志刚;高庆先;矫梅艳;毕宝贵;延浩;赵琳娜;;影响北京沙尘天气的源地和传输路径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宋煜;;大连沙尘天气特征与浮尘观测标准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6 王旭仙;吕俊杰;侯明全;安中浩;孙健康;;陕西2004年春季最强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小玲;程丛兰;谢璞;王迎春;徐晓峰;刘伟东;;连续强沙尘天气的发展和时空演变机制的数值模拟[A];奥运气象预报与服务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国友;范秀莲;苏琦;张靖;朱育红;;沙尘天气对淮安市影响状况分析及预报方法应用[A];S7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2年
9 陆均天;邹旭恺;孙冷;;我国沙尘天气发生特点及2002年春季发生趋势分析[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一[C];2002年
10 杨维西;李梦先;;北京的沙尘天气及其治理[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十三[C];2002年
11 安林昌;徐冉;张碧辉;;2018年春季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分析[A];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20年
12 胡慎慎;席琳;张同;;近58年江苏省沙尘天气气候特征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2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暨环境气象预报及影响评估[C];2018年
13 谭子渊;马敏劲;;兰州市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沙尘天气对其影响[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5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7年
14 申媚贤;苏喜福;王文祥;刘爱东;康晋伟;刘丽英;;我国北方地区一次大范围强沙尘天气成因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15 郑新江;罗敬宁;;2001年春季气象卫星监测沙尘天气研究(摘要)[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6 丁德平;;北京2003年春季沙尘天气及环流特征[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7 苏永清;范秀莲;王苏;洪小平;王永红;;淮安市沙尘天气分布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8 郑新江;李小龙;罗敬宁;;北京春季大气污染与沙尘天气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9 黄阁;盛永;;辽宁沙尘天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0 郑新江;李小龙;罗敬宁;;北京春季大气污染与沙尘天气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3条
1 赵建华;起沙与沙尘天气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王金艳;沙尘模式优化与东亚沙尘天气量化分级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李正涛;京津冀地区沙尘活动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鞠洪波;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4年
5 佘峰;兰州地区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沙尘天气对其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袁薇;中国沙尘天气对区域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冯鑫媛;兰州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沙尘天气对其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郭勇涛;沙尘天气对我国北方和邻国日本大气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杨兴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起沙观测与起沙参数化方案改进[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10 王鑫;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气溶胶的综合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1 姚文清;北京城市边界层低层湍流动力结构及其影响特征[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12 金正润;中国和韩国沙尘天气过程与气溶胶物理特性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3 牛生杰;沙尘气溶胶微结构及其对降水影响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刚;沙尘天气的地基数字监测[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亿;近十年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卢晶晶;2004~2005年春季东亚沙尘天气定量分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 马潇潇;内蒙古西部沙尘天气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年
5 周桂山;喷射式高海拔沙尘天气模拟系统设计与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
6 谭子渊;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特征及其对沙尘天气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7 翟雪飞;沙尘天气及风蚀型开放源对宁夏大气颗粒物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8 张英彬;沙尘天气背景下航空气象保障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9 朱蓉;北方沙尘天气对相关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10 刘昶;考虑极端天气因素的并网型光伏出力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11 刘筱冉;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数值模拟及其对典型城市大气环境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12 李宗杰;石羊河流域大气降水特征变化及对沙尘天气的指示意义[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13 耿敏;青岛地区沙尘天气的特征及成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4 于春艳;赤峰地区沙尘天气变化的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5 李戈;“0604”河南省沙尘天气的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6 胡红玲;沙尘天气激光雷达监测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17 屠妮妮;蒙古气旋引发沙尘天气的动力和热力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8 李凤龙;长春地区沙尘天气监测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9 吕正蔚;高海拔特高压输电线路开式沙尘天气模拟实验平台[D];华北电力大学;2017年
20 池梦雪;东亚沙尘源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于小晗;北京5年来首次未遇沙尘天气[N];科技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王菡娟;“肆虐北方”的沙尘天气为何“威风”不在?[N];人民政协报;2016年
3 记者 林东升;治理工程贡献多 京津沙尘天气少[N];农民日报;2004年
4 张军;今春沙尘天气将比常年偏少[N];北京日报;2007年
5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最强”沙尘天气为何卷土重来[N];中国青年报;2021年
6 本报记者 张蕾;沙尘天气公众如何防护?[N];光明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刘毅;今春沙尘天气会多吗[N];人民日报;2011年
8 记者 张辛欣 刘羊旸 张淼淼 苏万明;强烈沙尘天气影响我国北方大部[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晓红 李国昌;解读沙尘天气[N];中国气象报;2001年
10 记者 陶涛;宁夏今春沙尘天气将比去年同期多[N];宁夏日报;2009年
11 实习记者 图格拉格 通讯员 王鹏飞;沙尘天气该如何防护?[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12 本报记者 郭静原;我国沙尘天气为何越来越少[N];经济日报;2018年
13 张秋玲 记者 齐亚凤;沙尘天气在减少,你知道吗?[N];北京科技报;2014年
14 记者 蔺津;今年我区沙尘天气少于往年[N];华兴时报;2010年
15 实习记者 刘成成;北方大范围沙尘天气仍将持续[N];中国气象报;2011年
16 记者 刘毅;大范围沙尘天气影响北方地区[N];人民日报;2011年
17 武勇;宁夏 沙尘天气首次减少[N];西部时报;2009年
18 记者 姚润丰;沙尘天气明显偏少[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19 特约记者 郭继萍;气候变暖变湿 新疆沙尘天气明显减少[N];阿克苏日报;2009年
20 姜爱平 张文灿 钱莉;我市出现今年以来最强区域性沙尘天气[N];武威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