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10043例新生儿听力联合聋病易感基因筛查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进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弥补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发现的不足和局限性,并且倡导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同步进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的理念。
方法:以2009年11月-2011年4月期间出生于甘肃省14个地州市指定医疗卫生机构的10043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新生儿听力和基因的同步筛查。新生儿听力初步筛查和复筛均采用筛查型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诊断性筛查采用自动判别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uto-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初筛时间正常活产儿为出生后48h~72h内,高危儿在病情稳定后出院前进行检查。未通过筛查的新生儿42天后复查,阳性患儿的诊断性检查在出生后三个月进行。基因筛查采用北京解放军301医院王秋菊等设计的含有听力筛查信息和血样信息的新生儿遗传疾病筛查采样卡(ZL200720103139.4)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此采样卡可以直接用于线粒体12rRNA、GJB2基因以及SLC26A4基因的聚合酶连扩增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对PCR结果的阳性产物测序验证。采用DNA Star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10043名新生儿中参加听力初筛9786例,初筛率97.4%,未参加初筛257例,其中,提前出院或转院221例,家长拒绝筛查29例,死亡7例。初筛通过8377(85.5%);未通过1409例(14.4%,其中单耳732例,双耳677例。初筛未通过的1409例新生儿有1129例回院复筛,复筛率为80.1%。复筛通过767例(54.4%),单耳或双耳未通过362例(2.57%),280例未回院复筛,失访率为19.7%。基因筛查参加率为100%。聋病基因筛查结果显示:在10043名新生儿中,一共有2.29%(230/10043)新生儿携带一种或两种等位基因突变或线粒体突变,其中包括119名新生儿携带GJB2基因突变,93名新生儿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以及18名线粒体基因突变。这其中还包括2名新生儿为GJB2基因的纯合突变,1名新生儿携带SLC26A4杂合突变和12S rRNA1555AG均质性突变,2名新生儿携带SLC26A4杂合突变和GJB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然而,有192例基因携带者通过了听力筛查。
结论:通过对听力筛查结果的分析,总体的初筛率为97.4%,达到筛查工作要求的95%以上。基因筛查可以做为听力筛查的重要补充,不但能够弥补听力筛查中存在的局限性,提高聋儿的检出率,而且可以明确病因,通过对先证者分子病因学的诊断,有效的遗传咨询将对其家族成员的耳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将听力筛查和基因筛查联合应用于早期发现处于语前听力损失或迟发型高危患儿或者是致聋基因的携带者,并结合定期的随诊及监测,是目前最为有力的筛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