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

迟玉花  
【摘要】:英国著名民族学人类学教授、结构功能学派的领袖人物A·拉德克利夫·布朗(A. Radcliffe Brown)与我国民族学奠基人吴文藻先生一致认为: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细致的研究,研究者有必要在最初阶段,将一个村子作为研究单位。循着这样的思路,本论文将研究视点落到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申藏乡的一个有53户人家的藏族村落——郭大村。通过对农牧兼营的郭大村村落社区的田野调查,笔者运用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微观处入手详细考察描述了改革开放前后,郭大村人在经济生活模式、社会基本结构、教育的获得、精神世界的建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分层与流动等方面的现状与变迁。在解剖“麻雀”的过程中,通过纵向的比较研究,分析郭大村人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的起因与过程,探察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在印证“文化的本质在于适应,适应带来发展”这一理论的同时,尝试提出了科学处理和解决郭大村城乡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方法。 论文共分八章内容。第一章绪论。在较为详细地提供了关于田野点——中国西北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申藏乡郭大村的地理定位和文化图景的民族志描述基础上,记叙本项研究的时代背景、理论主题与基本关切点,同时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村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评论其得失的基础上,表明:在坚持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本项研究在·个村落社区现代化的进程中,试图以扎实的民族志研究为推手,促进中国藏族村落民族志的发展。第二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的生产方式。通过详细描述郭大村藏族居民传统的半农半牧业经济生产方式,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土地和牧场,即农、牧业的取舍,论证了郭大村人面对现代化所进行的“自觉选择”。在充分分析半农半牧业经济生产方式的利弊,以及基于传统和现实的情况,郭大村人应该做出“联合”——农农联合、牧牧联合、农牧联合的选择,以此来提升农牧业经济实力。第三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的生活方式。基于对郭大村人日常收入和人情礼信支出的详细描述,表明在现代化的今天,郭大村人仍例行着祖辈相传的传统人情礼俗,这是村落居民相互间维系个人情感和亲属、邻里关系的重要方式。民居的建盖和家用电器及小型农用机械化的使用,既显示出现代化对提高郭大村人生活水平的直接作用,也显现出贫富差距的拉大这一需引起关注的世纪难题。最后,以在郭大村村落家庭中有代表性的3个家庭作为个案,详细叙述了他们的生计方式和家庭状况,笔者认为,传统的生计模式不能使郭大村人致富,应整理思路,改变观念,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第四章郭大村的社会结构。此章以郭大村的历史及社会特征、村落社会及村规民约、村人的婚姻家庭、社会分层与流动等社会结构深描为主线,意在说明文化变迁对郭大村社会结构的影响。第五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文化教育。“双语”教育、传统寺院教育、现代学校教育是本章研究的重点。寺院教育在培养藏族知识分子、传播藏族文化和知识、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脱离广大群众、不能普及大众知识、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相分离等局限性。人力资本是21世纪各种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普及科学技术及生产生活等皆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撑,而郭大村人受教育程度现状堪忧,文盲率高达56%,与现代化的社会要求极不匹配。应汲取以往发展教育的经验和教训,采取各种办法,努力提高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文化素质。第六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精神世界的建构:宗教信仰。该章对郭大村人的宗教信仰、郭大村主寺恰盖寺、村民与寺院的互动、村民宗教支出、宗教的调适做出描述与分析,指出,为适应现代化的脚步,村民与宗教在积极的调试中获得了各自的发展。第七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传承:民俗与娱乐。郭大村村民的民俗娱乐在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的变迁中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但是,作为凝聚村民的粘合剂,民俗娱乐将会在改变中得到继承。第八章结语:研究结论与反思。陈述本项研究的初步结论,对郭大村人的文化适应、政府施政中应注意的问题作出了符合民族志事实的解释,进而指出,文化自觉是社区发展和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的前提,并对本项研究作为一项村落民族志研究作出辩护和反思。 此外,各章节中与郭大村相关的图片,笔者都在每一章的最后给予了展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珩;;民族志·小说·社会诗学——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迈克尔·赫兹菲尔德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8年02期
2 王琰;;民族志在电视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中的运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冯学红;;民族志书写的创变走向与图景[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高丙中;李立;;用民族志方法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的村落关于写文化的对话[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5 肖俊明;文化人类学的转折──戈尔兹的解释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6 王建民;民族志方法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J];思想战线;2005年05期
7 高丙中;人类学反思性民族志研究:一个范式的六种尝试[J];思想战线;2005年05期
8 张少强;古学斌;;跳出原居民人类学的陷阱:次原居民人类学的立场、提纲与实践[J];社会学研究;2006年02期
9 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王琰;;民族志方法在电视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中的运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1 巴战龙;;地方知识的本质与构造——基于乡村社区民族志研究的阐释[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12 彭兆荣;;物的民族志述评[J];世界民族;2010年01期
13 聂家昕;;人类学民族志视野内的中国朝鲜族研究——基于对“中国西南非汉族群”民族志与“韩国人类学”民族志成果总结与对比的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1期
14 彭兆荣;;对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培养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5 欧群慧;滕星;;“静寂的课堂”——一项民族志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6 杨利慧;;中原汉民族中的兄妹婚神话——以河南淮阳人祖庙会的民族志研究为中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7 黄定国;张彦宾;许胜军;李德海;;基于巨灾的灾害民族志研究及其方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8 胡育;;多义民族志研究法——中日美三国幼儿园交叉文化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08期
19 涂元玲;试析美国人类学领域中的教育研究[J];教育学报;2005年05期
20 高丙中;;人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恩明;;青海省三江源藏区移民定居点农牧民体育活动开展的方式、途径和方法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3 刘尚荣;;青海藏区保险业促进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4 曹晋;;中国大陆另类媒介的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仙珠;;青海藏区创新社会管理的特殊性与政策取向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锐;;电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8 陈玮;何启林;;藏传佛教事务管理问题研究[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9 罗晓蓉;王平;;浅析高寒牧区牦牛繁殖综合技术[A];《第六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新利;;民族志方法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徐欣;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3 王亚欣;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邓旭;四川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教育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杨振之;青藏高原东缘藏区旅游业发展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贺能坤;西藏农牧区教育调适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杨霞;《尘埃落定》的空间化书写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8 杨红;拉祜女童的教育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车延芬;从舞谱到舞蹈[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李红婷;无根的社区 悬置的学校[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伟;学生适应视角看民族教育政策跨文化执行[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霍子文;灾后重建背景下藏区村庄规划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李轶骥;关于嘉绒藏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D];西华大学;2012年
4 杨卫华;藏区交通建设规划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赵威;岷江上游藏区农户生计脆弱性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6 李文静;互联网环境下的民族认同[D];汕头大学;2010年
7 董文华;从GDP到GNH:藏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省丽丽;藏区青少年儿童出家问题的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翟淑平;饭局:共餐的延续[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德拉太;青海藏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同轩;维护藏区经济社会良好局面[N];甘肃日报;2009年
2 张玉琴;化隆多措并举加快藏区经济发展[N];西海农民报;2010年
3 记者 马晓军 通讯员 王韬;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N];人民铁道;2010年
4 本报记者 周前进;一切为了藏区群众[N];四川日报;2011年
5 周杨 刘伟;四川:农行进一步加强藏区金融服务[N];金融时报;2011年
6 记者 徐爱龙;努力开创藏区工作新局面[N];甘肃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启富;为藏区发展和长治久安作新贡献[N];广安日报;2011年
8 汤映健 周丽萍;在高原藏区提供普惠服务[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1年
9 记者 毛翠香 实习生 马虹珊;全省藏区工作座谈会在西宁举行[N];青海日报;2011年
10 ;我州全力推进藏区项目工作[N];黄南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