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超强激光与薄膜靶相互作用中离子加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模拟
【摘要】:本论文的工作主要是围绕超短超强激光与固体薄膜靶相互作用中离子加速的研究展开。论文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激光与薄膜靶相互作用时靶后表面加速出的碳离子的来源;二是超强激光与固体薄膜靶相互作用中靶后法线方向离子加速的实验研究;最后是基于稳相加速机制,利用二维Particle-In-Cell (PIC)串行粒子程序模拟超强圆偏振激光与混合靶相互作用中高能(-GeV)质子的产生。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的电离机制,主要有:激光直接电离、场致电离和碰撞电离;然后分析了靶后法线方向碳离子的来源。结果表明C4+及更低价态的碳离子主要由场致电离(Field Ionization by Barrier Suppression)产生,而高价态的C5+和C6+离子主要来自于超热电子与靶表面的碰撞电离(Collisional Ionization)。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极光-III(Xtreme Light-Ⅲ)"上进行的离子加速的实验。1.实验中确定了质子加速的最佳靶厚为2.5μm,对应的质子最大截止能量约为3.9MeV。基于TNSA机制估算了超热电子在靶后的横向面积和发散角,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参量依赖于靶厚度的变化;2.与第二章的电离机制结合,简单分析了靶厚度变化对不同价态碳离子加速的影响;3.对实验中发现的电子双温分布进行简单讨论分析。
第三部分利用2D PIC程序模拟了在超强激光与超薄混合靶作用中,混合靶参量变化对质子加速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氢所占混合比例较低时,有利于单能质子束的产生,峰值能量-1GeV,能散度-9%。而当氢离子含量高(n=12.0)时,可以提高质子的最大能量,但是有很大的能谱展宽。
|
|
|
|
1 |
路建新;兰小飞;段晓焦;谭志新;黄永盛;王雷剑;;超短激光与薄膜靶作用加速产生质子初步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7年00期 |
2 |
;物理研究所在强场物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年02期 |
3 |
徐芳芳;;微小的粒子 跳跃的人生——记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沈百飞[J];科学中国人;2010年11期 |
4 |
颜学庆;郭之虞;陆元荣;陈佳洱;;激光离子加速机制研究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8年12期 |
5 |
王光昶;郑志坚;;飞秒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中背表面的渡越辐射[J];中国激光;2008年04期 |
6 |
周维民,谷渝秋,丁永坤,郑志坚,蔡达峰,淳于书泰,温天舒,陈豪,焦春晔,葛芳芳,王光昶,尤永禄玲,何颖玲;超短超强激光与Cu靶相互作用中质子背向发射的实验测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11期 |
7 |
陆全明,钟方川,徐至展,王水;超短超强激光和稠密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J];光学学报;1998年10期 |
8 |
于全芝,李玉同,张杰;超短超强激光与液体的相互作用研究[J];物理;2003年09期 |
9 |
林强;;第3届中法超短超强激光及其应用研讨会[J];国际学术动态;2009年03期 |
10 |
滕永禄,R.FEDOSEJEVS,R.SIGEL,K.EIDMANN,R.PETSCH,G.SPINDLER;激光照射薄膜靶的微微秒照相[J];光学学报;1982年05期 |
11 |
周斌,王珏,杜保旗,陈玲燕;Ge薄膜X光激光靶的研制[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6年01期 |
12 |
陆全明,钟方川,余玮,徐至展,王水;超短超强激光与稀薄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J];光学学报;1998年05期 |
13 |
;Chinese Optics Letters论文获得第三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J];光学学报;2006年05期 |
14 |
张启仁,蔡玉琴郭秦,洪伟,杨上金;薄膜钯靶烧蚀特性的实验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5年01期 |
15 |
孙永良,杜凤英;激光驱动低中Z元素等离子体能量吸收实验[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5年03期 |
16 |
刘建胜,李儒新,朱频频,徐至展,刘晶儒;大尺寸团簇在超短超强激光场中的动力学行为[J];物理学报;2001年06期 |
17 |
马善钧,程小金,徐学翔;相向超短超强激光脉冲与中间薄膜靶相互作用产生快电子的模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8 |
王利娟;;强场物理研究进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19 |
唐翠明;陈晓旭;;超短超强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质子的应用前景[J];内江科技;2010年07期 |
20 |
王向贤;;超短超强激光辐照靶物质产生K-alpha源[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