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下轮作系统根际土壤质量及其微生物机制

杨倩  
【摘要】: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偏少而相对集中,植被稀疏,土壤抗蚀性较差,加之长期的不当利用,导致农业生产力和效率低下、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因此,从根本上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以适应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经济活动迫在眉睫。免耕和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有效减少农田土壤侵蚀、改善耕地质量,从而保障食物安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途径。然而长期实施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后,轮作系统根际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微生物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2001年建立的实施免耕和秸秆覆盖的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测定作物根际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活性、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等,以揭示长期免耕和秸秆覆盖对根际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阐明根际土壤质量改善的微生物学机理,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 得到如下主要结果和结论: 1)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作物根际土壤中OC和全N含量,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成熟期根际土壤中NH4+和N03-含量。较传统耕作而言,其他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显著提高根际土壤中速效P的含量。除了玉米成熟期外,根际土壤中全P含量在免耕条件下显著增加。免耕和秸秆覆盖对根际土壤中全K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速效K含量在秸秆覆盖条件下显著增加。免耕和秸秆覆盖对作物根际土壤中Ca、Mn、Zn、Fe、Cu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长期实施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后,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中作物根际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OC、全N、全P、矿质N、速效P、速效K等含量增加,而微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变化。 2)免耕和秸秆覆盖均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冬小麦根际土壤中MBC和MBN含量,大豆根际土壤中MBC和MBN含量在秸秆覆盖条件下显著增加。免耕显著降低了土壤呼吸强度和10cm处的土壤温度。土壤呼吸熵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免耕和秸秆覆盖均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熵强度。免耕和秸秆覆盖均能显著提高冬小麦和大豆根际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免耕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纤维素酶活性。这表明,长期实施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后,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中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3大类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有所提高。 3)作物成熟期根际土壤中PLFA,总量普遍高于花期。免耕能显著提高作物根际土壤中PLFA,总量。秸秆覆盖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花期和成熟期的根际土壤真菌/细菌比值,免耕也能显著提高玉米和冬小麦成熟期根际土壤真菌/细菌比值。耕作措施、作物类型以及生育期对G+特征PLFA以及G-/G+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性,免耕显著提高作物成熟期G-特征PLFA。这表明,长期实施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能显著影响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中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多样性,而且这种影响受作物类型和生育期的调节。 4)免耕显著提高玉米和冬小麦成熟期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总能力,且微生物各群落指数也显著增加。秸秆覆盖后大豆成熟期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总能力显著增加。免耕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冬小麦成熟期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聚合物类、羧酸类以及糖类碳源的利用能力。秸秆覆盖后,冬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对胺/氨基化合物类和糖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显著增加,但是羧酸类和聚合物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显著下降。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对胺/氨基化合物类和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率在秸秆覆盖条件下显著提高,但双亲类化合物利用率显著降低。这表明,长期实施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能显著影响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中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的能力,而且双亲化合物类、羧酸类和糖类碳源等是区分传统耕作和其他保护性耕作处理下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主要特异性碳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翠华;张伟;;论秸秆覆盖技术的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9年08期
2 周继华;王俊英;王崇旺;李玉泉;;小麦保护性耕作不同秸秆覆盖量试验研究[J];北京农业;2007年30期
3 毛立红;;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与配套机具介绍[J];农业机械;2011年06期
4 张利霞;张霞;;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浅谈[J];河北农业;2009年05期
5 方日尧,同延安,赵二龙,梁东丽;渭北旱原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水肥增产效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1期
6 杨玉栋;徐浩;;保护性耕作“四墒”兆丰年[J];科技致富向导;2009年17期
7 陈强;刘美兰;郑英姿;封春香;李春玉;;保护性耕作的低碳效应[J];山东农机化;2010年05期
8 小禾;我国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展望[J];山西农机;2003年02期
9 孟春香;孙彦铭;;保护性耕作[J];河北农业科技;2007年06期
10 堐邦生;小麦一年一作保护性耕作的作业工艺[J];山西农机;2005年05期
11 韩永平;王殿学;马根众;;保护性耕作小麦抗旱优势明显[J];山东农机化;2009年03期
12 朱强根;朱安宁;张佳宝;张焕朝;张丛志;;黄淮海平原小麦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动物总量和多样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8期
13 ;辽宁省重视创新 保护性耕作再谱新篇[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年05期
14 民乐;从人;;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图解(一)[J];山东农机化;2008年02期
15 ;我国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3062万亩[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8年02期
16 周欣懿;王惠娟;;浅谈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意义[J];河北农机;2009年03期
17 高焕文,李问盈,李洪文;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18 ;保护性耕作操作规程[J];农机市场;2005年08期
19 民乐;从人;;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图解(二)[J];山东农机化;2008年03期
20 李君衡;李志伟;;推广保护性耕作确保粮食增产[J];农机科技推广;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丽;李宝筏;邱立春;林静;;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机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宝筏;杨文革;王勇;邱立春;吴仕宏;王瑞丽;林静;;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建议[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赵春庆;岳峰;;解放农民的重要技术 耕作制度的重大改革——论保护性耕作[A];现代农业装备与新农村建设——山东农业工程学会、山东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天津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中期评估报告[A];全国保护性耕作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2005年
5 李其昀;;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A];全国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生正;苗富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与可持续生态农业试验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河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中期评估报告[A];全国保护性耕作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2005年
8 高焕文;;保护性耕作的发展[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陈建强;赵满全;陈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农田土壤的风蚀特性试验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洪文;高焕文;王晓燕;李问盈;;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倩;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下轮作系统根际土壤质量及其微生物机制[D];兰州大学;2013年
2 杨江山;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臧英;保护性耕作防治土壤风蚀的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4 王晓燕;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径流与土壤水分平衡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5 汪可欣;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6 赵柏霞;蔬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拮抗菌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7 魏延富;机电伺服触觉式秸秆导向系统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雷金银;毛乌素沙地南缘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刘立晶;一年两熟地区全程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王立;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子友;保护性耕作对豫西黄土坡耕地水肥动态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2 张权;宁夏固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郭清毅;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水分利用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4 杨晶;陇东黄土高原塬区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各组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D];兰州大学;2009年
5 李成有;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持水性及其影响因素[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6 于爱忠;保护性耕作对春麦区冬小麦农田土壤风蚀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7 段宇坤;黄河流域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综合效应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8 刘进方;粉碎起埂免耕施肥播种机主要部件的优化配置与试验分析评价[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9 陈波;异丙甲草胺对植物根际与非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杨海涛;保护性耕作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特性与春玉米生长发育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尼玛次吉 林芝县农技推广站;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N];林芝报(汉);2011年
2 江苏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陈留根;保护性耕作:新的耕作革命[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张桃英;用先进手段推广适用技术[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刘丽娜 通讯员 任洪珍;保护性耕作旱涝都增收[N];青岛日报;2010年
5 马学凤;奈曼旗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416万元[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6 李树林;库伦旗推广6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田[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7 冲锋 黄关权;七十七团实施保护性耕作促职工增收[N];兵团日报(汉);2007年
8 刘慧;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6000万亩[N];经济日报;2007年
9 赵天冬;我国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3062万亩[N];农民日报;2008年
10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洪文;保护性耕作:环保与农业双赢选择[N];科技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