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摘要】:作为资本和技术国际流动的综合体,外商直接投资(FDI)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动力,但同时也对东道国的能源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的FDI利用规模持续扩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亦不断增加,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二氧化碳排放量剧增不仅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也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众多学者围绕FDI与东道国能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诸多研究,并提出了观点截然相反的“污染避难所”假说和“污染光环”假说,进而以此假说检验了FDI与东道国二氧化碳排放及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但FDI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了东道国碳排放强度仍尚存争议。就中国而言,在FDI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已涌现出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但目前的研究文献大都是在单调的线性假设下就FDI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进行的实证分析与理论阐释,因而无法对“污染避难所”和“污染光环”并存的事实给予合理解释。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争议,本文首先在回顾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假说的基础上,就FDI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传导渠道进行理论推导;其次以1997~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动态面板模型、面板联立方程组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等方法就FDI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进行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全国层面上,FDI的进入显著降低了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基于理论分析,实证考察了FDI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种传导渠道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除结构效应为正外,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总效应均为负。第二,在区域层面上,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东部地区,FDI的进入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在中部地区,FDI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但作用并不显著;而在西部地区,FDI的进入则显著提高了碳排放强度。第三,门槛模型分析表明,FDI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并不是单调的线性关系,而呈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当FDI规模小于一定的门槛值时,FDI的进入会显著提高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只有当FDI规模超过一定的门槛值时,FDI才会降低中国的碳排放强度。第四,人均收入水平、环境规制强度、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等变量,在FDI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中表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当这些变量满足一定的门槛条件时,FDI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作用更加显著。最后,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认为FDI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效应或“污染光环”效应,而是具有一定的门槛特征。FDI的利用规模、城镇化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高碳化是阻碍FDI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要从促进FDI均衡发展,加大环境规制强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外资流入产业导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入手,积极创造有利于发挥FDI降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