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第417窟研究
【摘要】:隋代由于国家的统一和帝王崇佛,使得南北佛教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南慧北定”的地域特点发展为“双弘定慧”。隋代莫高窟也受到了影响,以佛传、因缘故事、本生故事等为主的禅观苦行内容逐渐减少,并且位置开始上移;弥勒经变、药师经变、维摩诘经变等经变画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敦煌莫高窟第417窟的西壁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七尊塑像,并在龛内绘双鹿和三个法轮,形成了鹿野苑初转法轮的造像。这对洞窟内的其他内容产生决定性作用,与人字披上的金光明经变一起,构成了禅观中生身观的观想方法,鹿野苑初说法所说四谛与金光明经变和睒子本生,体现了四谛中的苦谛思想;弥勒上生经变与药师经变属于大乘净土信仰,体现了四谛中的灭谛思想;维摩诘经变则代表了大乘佛教发展到后期,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而它所提倡的“不二法门”,则被认为是完成修行的一个桥梁和途径,体现了四谛中的道谛。第417窟是隋代的一个小型窟,它在内容上既继承了北朝以来的小乘佛教的苦行画面,又增加了隋代开始出现的大乘佛教经变画,体现了隋代莫高窟既保守又创新的营建风格。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