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北朝石窟研究
【摘要】:须弥山石窟是中国北方地区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之一,在中国石窟发展史以及佛教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编号有北朝窟龛65个,包括禅窟、僧房窟、僧禅兼用窟、礼拜窟、影窟等类型,其中礼拜窟有佛殿窟和中心柱窟,中心柱窟多是须弥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北魏,兴盛于北周和唐代,洞窟分散开凿在呈莲瓣展开的八座山峰上。须弥山北朝各种功能洞窟的布局与敦煌莫高窟分区安置礼拜窟和禅窟、礼拜窟不同,与新疆龟兹克孜尔石窟的布局比较相似,禅窟、僧房窟开凿在礼拜窟周围,形成了组合开凿的体制。还有为僧人提供日常用水需求的水窖,与其他洞窟共同构成了典型的石窟寺院。须弥山北朝洞窟内部造像主要有佛传、四方佛、二佛并坐、三世佛、维摩文殊、半跏思惟等题材内容,这些造像通过一定的布局,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宗教功能。北魏第22、24等洞窟四壁素壁无龛像,只有中心柱上有造像,可能是为了突出佛塔礼拜而设计。北魏第14窟是一个法华的空间,中心柱上的二佛并坐、交脚弥勒与千佛的组合是表现法华信仰的重要图像标志。中心柱上层四角的仰莲瓣造型,优美而轻盈,是全国同一时期洞窟中所少有的。这一设计还谕示了涅槃空间,四角四莲瓣代表了佛的存在,和这一层其他四个向面的三佛、弥勒构成了七佛加弥勒的组合,过去七佛已灭度,弥勒是即将下生阎浮提的未来佛,大乘法身“涅槃相”之“无生无灭”的思想暗含其中。西魏第33窟的双层礼拜道是印度洞窟形制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结合的结果。这些洞窟的造像布局、洞窟形制,呈现了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艺术,耕植于中国本土历程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北周第51窟南门上方中间龛内的弥勒半跏思惟与两侧的半跏思惟菩萨及其弟子共同表现了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说法的场景,并与对面北门上方的倚坐弥勒像共同表达了弥勒上生与弥勒下生的思想。整窟的造像组合反映出七佛与弥勒信仰的交融。在供养人行列中,男、女同时出现,有作为引导者的比丘和比丘尼,遵循着一般石窟内供养人的排列范式,而供养人的胡装装扮以及大部分跪姿姿态,无疑与“复旧姓、赐胡姓”殊途同归,这些洞窟亦可看作是北周统治者意愿的影射,他们将自己治理国家的意志诉诸于宗教意象,使之为其统治而服务。第46窟窟门上方的维摩文殊也被穿上了胡装,让人顶礼膜拜。同时这一新题材的出现,也反映出北朝义学的发展。须弥山北朝石窟的神王位于中心柱基座上,共有八身,其样式与组合形式与北魏以及北齐一些石窟中神王比较接近,它不是简单的图像移植,而是有着深层的隐性内涵,是与末法有关的一种图像程序。本文还对须弥山北朝石窟中未识别出的乐器进行了定名,对一些乐器的名称进行了重新判定,并对这些乐器的组合进行了研究。任何石窟的营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紧密相连,在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须弥山石窟的窟龛形制、造像内容以及样式等方面也受到了其他各地石窟的影响,尤其政权中心地区的石窟。对须弥山北朝石窟与其他地区石窟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是本文着力之处。由上所述,本文对须弥山北朝石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对洞窟的区段与组合、造像布局进行了探究,对个别具体的问题进行了考证,以期能够更好更加全面的认识须弥山石窟,为今后的研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