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我国于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新中国70多年治贫实践历程中,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的方针方略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在后脱贫时代,解决好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需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着力满足农村低收入人口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旅游扶贫有诸多潜在的发展优势,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对脱贫地区旅游产业长期培育和支持,对促进其内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甘肃省58个连片特困地区县为研究区域,测度其旅游扶贫效率并分析影响因素,对甘肃省依托旅游业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扶贫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BM模型对2011-2018年甘肃省58个连片特困地区县的旅游扶贫效率进行测度,并综合运用ArcGIS、ML指数、Tobit模型对旅游扶贫效率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特征方面,甘肃省58个连片特困地区县的旅游扶贫效率整体较低,但呈波动上升态势,综合效率受规模效率的影响大;(2)空间分异方面,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呈现“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族地区”的空间格局,规模效率呈现“秦巴山区六盘山区藏族地区”的空间格局,三者的空间分布分别呈现“北高南低,中间高”“北高南低”“中高北低”的趋势特征;(3)时间演进方面,ML指数反映出旅游扶贫效率总体呈增长状态,且变化呈现收敛趋势,整体变化存在趋同;(4)形态类型方面,58个县中有6个潜力型县、31个朝阳型县、7个黄金型县、14个夕阳型县,朝阳型占比较高,旅游扶贫仍具潜力;(5)财政支出、产业结构、金融支持、人力支持和市场规模对甘肃省连片特困地区县的旅游扶贫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分类选择适宜发展模式、加强人力支持力度、提升旅游规模效应、构建多产业融合体系等方面提升旅游扶贫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