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授法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饮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日常饮食行为应用回授法(teach-back method)给予其个体化的饮食指导,探讨回授法饮食管理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饮食习惯、肠道菌群特征、内分泌代谢状况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便利选取2020年5月~2020年10月于兰州市某三甲医院生殖中心符合纳排标准的84例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42例)采用PCOS常规护理,实验组(n=4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回授法饮食管理,每周1次共4次,每次时长10~20 min,共进行4周的定期随访。分别于干预前后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内分泌代谢特征指标、饮食习惯调查问卷及每组各20例研究对象新鲜粪便样品。数据采用SPSS 25.0对进行统计分析,粪便样本采用16s r RNA(16s ribosomal RNA)检测技术分析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特征。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7例研究对象,干预后两组PCOS患者粮谷类饮食习惯比较,实验组杂粮、薯类摄入频率高于对照组,馒头摄入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蛋类:实验组鱼肉、鸡蛋摄入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果蔬类及其他:实验组水果、蔬菜、酸奶摄入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两组PCOS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肠道菌群β多样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菌群在门水平上相比,实验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科水平上实验组瘤胃科(Ruminococcaceae)细菌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气单胞菌科(Aeromonadaceae)、单宁科(Tannerellaceae)、丁香科(Butyricicoccaceae)细菌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实验组Prevotella、Faecalibacterium、Ruminococcus细菌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Escherichia/Shigella、Roseburia等15个属细菌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实验组PCOS患者体重及体质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8,P=0.040;t=-2.178,P=0.033);减重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155,P0.001)。干预后实验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胰岛素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内分泌指标比较:干预后实验组FSH值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回授法饮食管理可以改变PCOS患者饮食习惯,增加其肠道菌群β多样性、改善其不同水平的菌群特征,同时可以使PCOS患者体重减轻,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谢异常状况。提示今后在PCOS患者饮食管理中,需重点关注其对患者代谢异常的改善作用,加强其护理干预,构建有效的PCOS饮食管理模式,改善其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