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哈丁的“公地悲剧”理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引用为草地私有化的理论依据,虽然有关草地退化的研究和实践方案众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草地退化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并且大量生态学研究已经证明,通过围栏限制畜群移动会产生诸多涉及生态、生产、生计方面的负面影响。而草地畜牧业管理往往遵循不同的模式,这些重要的草地管理实践为构建青藏高原(QTP)地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管理模式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为了探寻不同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何种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更有利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我们以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普通牧区作为研究区域,并以青藏高原草地管理利用的直接参与者——牧户,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我们通过使用30年时间序列的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对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HCMS)前后的草地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进行研究,并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和田野调查数据建立GLMM模型探索草地植被NDVI对不同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的响应。其次我们利用基于牧户感知和评价的田野调查数据来深入探讨不同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对于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牧户对草地生态系统变化方面的感知和评价信息与遥感监测到的草地植被NDVI变化信息进行匹配和验证,以期共同说明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对于草地生态的实际影响以及牧户对于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的利弊有无准确认知。我们利用田野调查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系统地分析牧户对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的行为选择(合作放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研究区牧户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的现状对模型结果进行深入解读。我们还利用田野调查收集到的定量和定性数据进一步分析和揭示当地牧户在畜牧业生产生活中面对的草地生态变化和生计风险问题,通过结合实证案例和框架模型探索畜牧业社区组织在应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重塑青藏高原牧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管理模式的可能性。论文最后我们也从政府部门和牧户家庭角度出发积极探寻需要突破的困境,并提出能够有效保护草地生态以及维持和提高牧户生计的相关建议。通过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果:(1)没有证据表明草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正在改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草地退化的现状。通过链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发现就空间尺度和牧群规模而言,放牧及牧场的碎片化程度越高,NDVI值越低,草地退化程度越强。(2)牧民对草地生态状况感知和评价的分析结果表明,牧民对于草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生态问题认知清晰,其中围栏大小被认为是导致草场退化的最主要原因,即围栏地块越小,退化程度越严重,这与我们通过链接归一化植被指数与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得出的结论一致。(3)通过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牧户对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的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来源项、家庭社会关系、牲畜种类、牧户放牧偏好、内生管理机制、交通、草地质量、转场困难程度对牧户家庭选择以组为单位的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合作放牧行为)有正的显著影响;收入开支项、牲畜存栏、草地热量分布和冬夏牧场之间的距离对牧户家庭选择以组为单位的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合作放牧行为)有负的显著影响。(4)从1999~2015年,研究区总人口增长了40.88%,而由于草地承包政策的实施至今草地面积基本没有变化,由此导致户均草地面积下降了26.33%,因此超载现象依然严重,草畜矛盾仍然突出。另外,由于近几十年玛曲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导致草地的可利用性明显降低,牧户、牲畜、草地之间的平衡早已被打破,草地和牲畜的退化仍将继续,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草地生态和牧户生计都面临着更大的困境。(5)作为草地畜牧业管理的重要实践,本研究结果明确指向以组为单位的草地畜牧业管理模式(合作放牧)和其衍生出的内生管理机制是牧户在草地承包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有效约束牧户放牧管理行为的措施,同时也为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牧户生计的维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作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管理模式的重要突破在某种程度上为牧户和政府部门指明了今后可能尝试的新模式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