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间冰期以来渭河上游的气候变化
【摘要】:渭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西南部,受东亚季风影响,第四纪以来堆积巨厚的黄土沉积,较好记录了东亚季风的演化。本文通过对渭河上游高分辨率黄土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重建了渭河上游地区末次冰期旋回气候变化序列,剖析了渭河上游对全球气候变化信号的响应及其气候演化的特征,初步探讨了气候演化的驱动力及相互作用机制。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樊家台剖面记录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的一些全球性气候事件,表现了其全球性特点。末次间冰期,渭河上游受夏季风影响较大,气候相对暖湿,其间的气候较黄土高原西北部湿润,但比黄土高原东南部的要干燥一些。其中在末次间冰期早期(相当于MIS5e亚阶段),由于粉尘堆积强度减弱,同时在强夏季风的影响下,土壤向下发育,致使此阶段所发育的古土壤粒度较粗。
整个末次冰期,研究区的冬季风较强盛,即使在MIS3阶段,气候也以干冷为主。MIS2阶段早期,所研究地层颗粒较细,初步推测这与粉尘源区出现高湖面,冬季风所携带的粉尘较细有关,表现出区域性特点。结合前人的研究工作,对2阶段早期较晚期粒度细的一些剖面进行区域划分分析发现,这部分剖面分布在黄土高原的中部、南部,而靠近沙漠边缘的剖面,因近源物质贡献较多,则很少记录到此种信息。渭河上游,末次冰期较强的冬季风事件在63μm粗颗粒指标曲线上有很好的记录,反映出63μm粗颗粒含量能很好反映强冬季风或尘暴事件。
在驱动机制上,冬、夏季风变化的驱动力是不同的。冬季风演化受到全球冰量的驱动,与SPECMAP对应良好;夏季风在冰期与间冰期尺度上受全球冰量的影响,但在更短时间尺度上有其它驱动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