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五四新文学的民间文学资源

王文参  
【摘要】: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运动,是在现代社会历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文学现象,也是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又汇入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史中。这一运动既从现代文艺思潮运动中汲取现代性因素,又有力地推动社会文化的民间化、平民化价值取向,同时,赋予五四新文学更浓厚的“平民的文学”、“人的文学”色彩。民间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价值尺度、形式借鉴、艺术精神的滋养,并一度成为现代文学发展的方向。在五四新文学建设之初,以歌谣运动为中心,参与新文学的思想革新,为五四新文学酿造关注民间的现代文化氛围,奠定现代文艺学、现代学术的基础,提供拓展新文学文体形式的极大可能性,赋予白话新诗浓重的民间性、平民性。其中,胡适、刘半农、鲁迅等五四新文学作家的文学理论和运用民间文学创造新文学的实践,启发我们进一步深入探寻五四新文学的民间文学资源。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论述了清末民初启蒙思潮中,民间文学对社会思想变革和文学改良的推动作用。重点说明启蒙思潮对民间文学选择的自觉性;辛亥革命家运用民间文学形式对文学改良运动的推动作用;黄遵宪诗歌创作对民间文学的运用和对五四新文学的建设意义。 第二章论述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歌谣征集和研究,掀起了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影响深远的歌谣运动,使现代民间文学更直接地促进了五四新文学的思想建设和文体革新。主要从四个方面说明:文学革命的爆发与北京大学歌谣征集运动同步发生,相辅相成:《歌谣》周刊创办以建设新文学、新学术为目的:《歌谣》周刊开展的民间方言、俗语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五四新文学的文学语言建设;歌谣研究具有深远的新文学意义。 第三章分三个方面论述了歌谣运动影响下的新文学创作实践:歌谣给新诗建设提供了求真的艺术精神,文体形式为社会革命时期的文艺建设发挥了工具性作用;歌谣中的妇女和创作歌谣的妇女形象,为新文学创作中的“娜拉”形象规范了现实性,弥补了真实性;简单描述了李金发、沈从文、郭沫若等新文学作家创作起步时,歌谣和歌谣运动对他们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论述了刘半农以民歌开拓新文学的理想和实践。首先,叙述了刘半农在新文学理论建设上的民间视野,以及他试验性的民间诗体建设所开拓的民间话语方式;其次,论述《扬鞭集》和《瓦釜集》借鉴吴地民歌取得的成就,显示了对“写真”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五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鲁迅创作对民间文学的运用。分四个方面:鲁迅善于从民间歌谣中透视国民性问题;鲁迅创作中大量借用神话、童话、民间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永生;;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与革新创造问题[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2 景文山;谈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俄罗斯民间文学[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3 杨韧;;以《讲话》精神加强民间文学研究工作[J];朔方;1982年05期
4 王畅;张士杰艺术思想初探[J];河北学刊;1984年06期
5 农冠品;民间文学双轨发展浅见[J];学术论坛;1988年05期
6 王迅;;论蒙古族民间文学流传中的催化现象[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7 欧炀;关于盱眙东阳民间文学的调查和探讨[J];东南文化;1991年06期
8 郑伯成;湖北蕲春“孙大圣”形象刍议[J];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01期
9 周北川;悲剧精神与大团圆结局──对一类民间文学情节模式文化内涵的探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10 向云驹;故事与官司[J];民间文化;2000年10期
11 过伟;《谭达先与民间文学》序[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12 张德明;;略论四川北川羌族民间文学[J];名作欣赏;2008年20期
13 林平;浅谈民间文学对鲁迅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14 惠风;民间文学的繁荣景象[J];瞭望;1983年06期
15 杨继国;对回族民间文学与回族作家文学的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16 游杰;漫谈美国民间文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17 王煜;谈维吾尔民间文学[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18 孟淑珍;;试论鄂伦春民间文学的科学汉译与整理[J];黑河学刊;1991年02期
19 陈华炎;勤善相和 向外求美——三明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初探[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S1期
20 马成俊;民间文学中民俗学和心理学价值抉微[J];青海民族研究;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土有;;打通“民间文学”“俗文学”构建“口传文学”平台——关于新时期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思考[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2 戴红;;浅谈傣剧的形成过程与舞台意识过渡[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3 郑忠夫;;霞浦畲族婚礼歌谣浅谈[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4 陈节;;李白诗中民间文学精神的再现[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下)[C];1990年
5 吕微;;反思的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学术伦理(代前言)[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6 ;王善民个人简历及加入山东省民俗学会以来的学术成就[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爱玲;周孝忠;;浅谈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建设的资源整合问题[A];中国烟草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何学威;;新时期通俗文学的崛起与民俗文化的复兴[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9 杨亮才;;大家风范——记钟敬文先生二三事[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韦冉;;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保护的法制分析[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参;五四新文学的民间文学资源[D];兰州大学;2006年
2 姚涵;从“半侬”到“半农”[D];复旦大学;2009年
3 汪隽;列斯科夫的创作与民间文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张建东;企业动态能力与跨期绩效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员怒华;“四大副刊”与五四新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艳霞;基于资源与竞争的营销力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臧漫丹;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卢国华;五四新文学语境的一种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周忠元;论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裘明军;浙江省中小企业出口竞争优势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2 鲍海鸥;庐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边巴多吉;西藏米拉山区藏药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李加太;论安多拉伊的发展及其特点[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5 苏秀玲;广西贺州客家鸡歌调查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旷勇;公共行政人才资源开发与服务型政府构建[D];湘潭大学;2005年
7 郭英;辣椒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8 李树梅;体育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建忠;论儒家伦理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矼;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价值和保护管理策略[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布都热合曼·艾白;《维吾尔民间文学大典》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2 安德明;民间文学研究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阮居平;民间文学语言浅谈[N];贵州民族报;2005年
4 曹保明;走进民间[N];吉林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张贺;再现一个你不知道的民间[N];人民日报;2011年
6 阮居平;民间故事与民间文学语言[N];贵州政协报;2005年
7 ;既从民间来 还当民间去[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华明;上海民间文学集成三部出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杜洁芳;谭振山与他的一千零一夜[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文化部副部长 周和平;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