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

廖君湘  
【摘要】:南部侗族,指侗族聚居区域内自贵州锦屏县清水江以南,使用侗语南部方言的支系。由于汉文化对北部侗族地区的涵化程度较深,当地的文化变迁步伐较快,侗族南部方言区与北部方言区、南部支系与北部支系之间,除了语言因素外,还存在着更多的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明显差异,形成两个局部区域文化系统,导致两地的文化习俗、文化景观、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等,各具地域性风格和特色。侗族传统文化之特色或说是侗族的原生文化生态系统,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南部区域。二十世纪中叶以前,南部侗族的众多村寨,还保留着一些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景观,民族节日、风俗习惯、社会初级组织、习惯法、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价值观念也没有发生多少变异。特别是以鼓楼、花桥和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那些极具民族文化标识性和个性色彩的原生文化内容,在南部侗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比较完整地传承和延续了下来,构成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其中蕴藏着的一些主要特点,也大体上反映出或代表着侗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质。 本文秉承文化多元并存理念和文化价值相对性的立场,主要采取实事求是的实证分析方法,以翔实、客观的民族学材料为依据,对南部侗族传统文化几个方面的内涵展开分析和阐述。在把握文化主体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前提下,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人类社会基本演进轨迹为参照系统,对侗文化与汉文化和苗文化、南部侗文化与北部侗文化进行异同比较,具体剖析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的原生的、历史的形态及其主要特点和特点形成的原因。 论文内容可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从“历时性”的角度,多视角地审视侗族族源、民族形成问题以及南部、北部区域文化的差异;第二部分,则从“共时性”的角度,论述了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的文化属性特点(文化风格)、与他民族传统文化比较后形成的整体性文化特征,两者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第三部分,运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方法,就南部侗族经济文化类型、丰富内涵和稻作农耕文化样式的个性特点进行逐层探讨。就制度文化中的“补腊”制度及其功能和特点,“合款”组织、侗款制度的功能和特点,“款约”习惯法的内容和特点展开专题性思考。就传统思维方式的结构、特征、功能,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民族意识和文化心理的具体内涵、特征进行分析与阐释。就南部侗族鼓楼建筑特点和价值,鼓楼文化的象征内容、隐喻意义及其认同仪式,提出了个人见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姜大谦;“侗族文化圈”中心区旅游黄金线开发[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龙小生;;通道:打造“侗族文化圣地”[J];中国民族;2007年02期
3 冰炭;;侗族约法性款词刍议[J];民族论坛;1988年02期
4 杨胜宏;侗族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初探[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S1期
5 姜大谦;侗族文化资源及其开发论略[J];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01期
6 邓敏文;侗族文化保护村的建设与经营[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7 杨旭昉;;风雨桥:侗族人的脊梁[J];民族论坛;2010年08期
8 林良斌;;以“萨”文化为核心,以三省坡为中心 着力打造侗族文化“圣地”[J];民族论坛;2008年05期
9 邓惠;;论侗族礼俗的和谐意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石佳能;;侗族节日文化简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11 罗永超;;鼓楼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育与汉语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4期
12 罗永超;;侗族数学文化中的2与1/2及相关计算[J];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3 陈菲;顾钦全;;侗族文化景观初探[J];钦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4 钟金贵;杨光月;;侗族萨崇拜初探[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5 潘琼阁;;侗族芦笙:喜乐、和谐、群聚力[J];中国民族;2009年04期
16 郎雅娟;;侗族口传文学的传承机制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7 谭厚锋;;侗族对丰富中华文化宝库的贡献[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8 潘年英;;侗族人民的空间语言——论鼓楼的社会功能和美学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05期
19 朱吉英;;侗族传统文化中的日崇拜[J];民族论坛;2006年02期
20 阮立影;;侗族“月也”习俗的文化解读[J];黑龙江史志;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昌铎;;侗族学者老有所为的新贡献[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田华咏;;试论侗族冲傩文化与侗族医药文化的关系[A];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3 谢守红;佘建喜;;侗族文化旅游开发探讨——以贵州黎平县为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进;文彤;;挖掘侗乡文化 塑造城市特色——以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设计为例[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吴国勇;;浅谈侗族文化与侗族医药的关系[A];2007全国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红;;怀化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7 李多扶;;隐于深山一奇葩——侗寨鼓楼与花桥[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8 龙运光;李明文;龙彦合;刘光海;;独特的侗家水井与侗民族文化发展及群体防病意识的探讨[A];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9 杨定;;试论糯稻文化在黔东南苗族、侗族文化中的地位[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少勇;吴伟;;通道侗族芦笙的保护现状[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军;水文化与教育视角下的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罗义云;侗族社会结构与生存策略[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3 黄哲;喧嚣与躁动[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4 阚军;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文化传承类型与教育法律保障的思考[D];西南大学;2010年
5 周梦;苗侗女性服饰文化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高法成;孝与养的失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张晓松;历史文化视角下的贵州地方性知识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赵晓梅;黔东南六洞地区侗寨乡土聚落建筑空间文化表达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10 余欢;贵州省旅游资源保护法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寒娟;侗族服饰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演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桑童;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刘艳艳;侗族鼓楼艺术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龙明莲;侗族摔跤文化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5 邹华锋;侗族社会保障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6 胡碧珠;湖南侗族鼓楼营建技艺[D];湖南大学;2012年
7 王晓雪;侗族建筑词汇探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8 蒋晓红;湘西通道侗族民俗文化在木雕作品《侗寨风情》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9 李银艳;侗族婚恋规制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10 陈平;保护·传承·创新[D];东华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兴文 张中俞;贵州侗族文化研究院在黎平县成立[N];贵州民族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赵德佳;侗都”之辩:一场民间的“中心争夺战”[N];贵州民族报;2009年
3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谢娟娟;黔东南侗族文化保护现状初探[N];贵州民族报;2009年
4 本报特派记者 许丹婷 整理;设立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广西日报;2010年
5 全国政协委员 彭钊;设立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N];中国艺术报;2010年
6 吴兴文 本报记者 梁朝文;黎平侗族蓝靛染工艺世代相传[N];贵州民族报;2011年
7 特约记者 周志光;黎平侗族文化保护成效凸显[N];贵州民族报;2009年
8 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吴宗堂 覃小欢 陈代源;靖州旅游走出“深闺”魅力足[N];湖南日报;2009年
9 黄钟警 江显华 石凌广 龙政 陆强;繁荣三省坡旅游圈侗乡民族旅游产业[N];广西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周波 通讯员 谢秋萍;龙胜平等:民俗文化“深在闺中待人识”[N];桂林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